王慧君 編譯
一位年輕護士服用傷風止咳露后暈倒在手術臺上,原來是藥水中的異丙嗪(非那根)讓她昏睡過去,幸好沒出什么意外。一位中年男子在牙科門診注射麻醉藥后突感天旋地轉,經處理后才好轉,原來是麻醉藥中的腎上腺素使他心跳加速,險些導致暈厥。一位胃炎患者服得樂沖劑一個月后全身皮膚出現瘀斑,血小板減少,原來是藥物中的鉍在血中的含量大大高于正常值,只得立即停藥救治。一位心臟病患者第一次服用普奈洛爾(心得安),卻突發心力衰竭而死亡……
這些藥物反應是因為醫生用藥劑量過大了嗎?不是。是患者自行服藥過多了嗎?也不是。原因只有一個:個體差異。據美國《研究生醫學》雜志報道,許多用來治療高血壓病、過敏性疾病、失眠、抑郁癥、高脂血癥等病的藥物,其標準劑量對不少人來說可能偏大。許多藥物的較小劑量與標準劑量相比,治療效果上沒有差異(有時候小劑量反而獲得了更好的效果),但用藥副作用卻可因此大大減少。這一重大發現告訴我們,幾十年來,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毫無必要地讓過多的藥物穿腸而過,由此承受了許多不必要的副作用。沿用成習的“一種劑量,萬人遵循”的用藥方式,可能到了必須糾錯的時候了。
標準劑量不標準,人們肯定會感到納悶,其實不難理解。其一,因為新藥在獲準上市前必須先行試用,但受試對象往往是有限的,與實際使用時的人群覆蓋面無法相比,所以它提供的結論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二,為了以最快速度取得預期療效,劑量的設置必須充足,這種“充足”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合適的,但對于部分人來說,往往偏大了。所以,當有更多的人使用時,個體差異就出現了,這些情況不可能在用藥說明書上如數表達出來。
美國1998年的一項統計資料表明,住院病人的藥物反應是美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醫生和患者都無可指責,因為用藥劑量都符合標準。然而,如同人的外貌一樣,不同患者肝臟代謝藥物酶的功能千差萬別,所以藥物從血漿中消除的速度差異也很大。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體重、年齡、性別決定用藥劑量,但即使這些條件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用的是同一種藥物、同一種劑量,他們對藥物的敏感性仍可表現出很大的差別。
這就是醫生難以掌握、患者易于對某些藥物產生副作用的原因。例如高血壓病、頭痛、抑郁癥等慢性病患者,常常因為服藥后副作用造成的痛苦要甚于本身疾病而最終放棄治療。然而,如果醫患雙方都注重個體治療,從1/2、1/4甚至更小的劑量開始,最終摸索出適合個體的用量,這些患者是能夠接受這些生命攸關的治療的。
綜上所述,由于個體差異,有的人對藥物特別敏感,即便是服用標準劑量的藥物,也會發生不良藥物反應。那么,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對藥物是否敏感呢?下述問題有助于作出自測:服用任何藥物都是“藥到病除”嗎?是否易醉酒?服用某些藥物(抗過敏、抗暈動病、安眠藥等)后是否會出現疲乏、嗜睡等癥狀?服食咖啡、茶、巧克力或抗過敏等藥會否精力充沛,抑或導致焦慮失眠?用腎上腺素后會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如牙科治療時,按常規在局部麻醉藥中加入腎上腺素),如心慌、頭暈、面色蒼白等?服藥后會否出現記憶減退、視力模糊、頭痛、消化不良、腹瀉、便秘、頭暈、心慌、皮疹、水腫、耳鳴等藥物不良反應?
如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即使部分是肯定的,說明你對藥物敏感。由于對某一種藥物的敏感往往提示對其他藥物也敏感,所以用藥要小心,必須從小劑量開始。但需要提醒的是,抗菌與抗病毒類藥物用量一定要充足,不能隨意減少劑量以免誘發耐藥,延誤治療。
所幸的是,近十年來,這一問題已受到關注,某些藥物也開始列出系列劑量,以便于醫生“量體裁衣”,為患者選擇最低的有效劑量。不過,關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