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利亞
盡管美國經濟和廣大市場可謂繁榮、興旺,但大多數美國畫廊卻慘淡經營、門可羅雀。
在藝術市場不十分景氣的情況下,由洛杉磯赴紐約市初試啼聲、登臺亮相的杰出油畫藝術家呂佳以《山魂》《盛唐》《富貴榮華》等油畫作品,在紐約國際藝術博覽會的開幕首日,創下30余萬美元成交額,不禁令“沙場”老將跌破眼鏡。
天才基因 得天獨厚
呂佳的父親呂恩誼,是海軍著名油畫家,23歲那年,因畫毛澤東和十大元帥的畫像而名蜚中國畫壇。母親王鴻紀曾在故宮博物館從事古文物復制藝術和美術設計。
1954年3月出生于北京的小精靈呂佳,在開始學說話時,就同時學習了繪畫語言,從小被父母鼓勵用中國的方塊字夾帶著圖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受家庭耳濡目染,3歲時已經在家中墻上畫“壁畫”。8歲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兒童繪畫比賽,極富靈性,渾身充滿藝術細胞,自小顯露出不同凡響的天賦。15歲當兵時,黑板報和宣傳欄上常有她的作品。擔任國家海洋局的美術編輯后,開始在報刊上發表美術作品。在隨父親學油畫、水粉畫等各種技法的過程中,展露出她與生俱來的對繪畫藝術的情趣和沖動。19歲時出版繪畫書籍。她的油畫、國畫、裝飾畫先后參加過北京市、海軍及全國畫展。“文革”后,考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中國畫與裝飾畫,拜著名國畫家范曾為師,由業余畫家轉為專業畫家,從此,與繪畫藝術結下不解之緣。
中西合璧博采眾長
1983年,呂佳只身赴加拿大多倫多美術學院和約克大學視覺藝術系留學深造、在該系作助理研究員,并在該系和蘭博頓學院美術系任教。
1990年,作為“敦煌之父”常書鴻的首席研究助理,呂佳應邀擔任日本唐文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敦煌西域佛教藝術館總設計師和國際藝術顧問,為該研究所計劃興建的“唐苑”,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仿敦煌石窟模式的700平方米巨型佛教壁畫藝術創作底稿。
接著,她應邀為著名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公司的“中國五朝服裝”為主題的大型巡回展,做舞臺服飾首席設計師。
“重拾油畫”的轉捩點,使呂佳拾回她對生命的熱愛,拾回了她藝術事業的一升華,也拾回了東西方的藝術文化。
哲里深邃高貴華麗
1997年9月,呂佳和她的洋丈夫彭捍城由加拿大轉美國洛杉磯定居。抵達頭一年,便一連兩次參加當地世界藝術博覽會,她的系列作品,被譽為整個博覽會中的“高光”和“熱點”。
1999年9月初,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聯合于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大樓舉辦中國藝術博覽會,參展的唯一女油畫家呂佳的九幅代表作《山魂》、《智者》、《花木蘭》、《青銅時代》等深深吸引了廣大觀眾。法國總統希拉克收藏了她的《青銅時代》。
真正形成呂佳新古典超現實的哲理表現主義的藝術風格是1995年,在歐洲學習考察期間,她像海綿似地汲取營養。在大量創作過程中,進一步探索如何以具象與抽象、浪漫與寫實、宏觀與微觀來恰如其分地表達人們對生命、愛情、自然、宇宙的無知和感知、覺醒和新的迷茫。在不斷反復調整藝術觀念中,悟出了東西方文化的結合點。她在東方與西方、出世與入世、古代與現代、靈魂與肉體的交匯融合中,摸索出既具東方的深邃哲理,又具西方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畫風。
人們可從她近年來創作的《幽徑》、《宮庭舞者》、《山魂》、《渾天儀》等油畫作品中窺見一斑。在視覺上,她畫的女人明顯地不同于一般裸體美女的模式。她特別善于表現潛藏在女性、心靈深處的、女性特有的繪畫語言,抒發坦誠而高尚的情操,并用另一種視角引導人們領悟女性的精神世界,細膩地通過儀態萬方的女性激發觀眾去思索。
在構圖上,一般作品的常規是上小下大、前寬后窄。而她卻常常把人體前面的空間反而留小,后面的空間卻特意加大。其潛意識是:要把過去的傷痕遠遠地拋掉,讓畫外的空間無限延長,產生一種連續的浪漫情緒。
在色彩運用上,她受父親的影響很大。用原色比較多,刻意讓漂亮的、跳躍的顏色,在相互閃爍、流動中,交涯、碰撞,以突顯迷人的生命力。另外,對畫面用光的追求和處理,往往用舞臺光恰到好處地渲染主觀性的戲劇效果。
呂佳獨樹一幟、深刻創作的藝術表達方式,深入淺出,發人深省。既烘托了高貴華麗的獨特氣韻,又詮釋和演繹了畫中時貫古今的深邃哲理,從而激發觀賞者的感奮和共鳴。站在她的作品前,您會沉浸在高貴的氣質、祥和的氣氛的氛圍中!您會感受到有一股強烈的沖擊力、生命力和震撼力。
婦唱夫隨相得益彰
呂佳和彭捍城在紐約看了不少畫展,得到很多啟示。總的感覺是:“畫得好。好就好在巧、妙、大氣和具反逆行為。”他們不僅被高超的技術所感染,而且切身感受到一些畫家勇敢大膽的嘗試,那種瘋狂的想像力、破壞力和創造力。相對而言,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從現代派、抽象派、印象派等不同派別的展品中,他倆發現寫實主義作品還沒有蔚然成風的局面。但感覺到寫實主義還會回來,而既使回來,寫實主義也不可能重復過去的路。呂佳敏銳地感到:我們這一代畫家,如果誰能抓住當今藝術潮流脈搏,誰能抓住從20世紀過渡到21世紀跨世紀的藝術主流和特點,誰的作品就會贏得當今市場的歡迎。而這對畫家來說,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
呂佳的洋丈夫彭捍城,加拿大人,年紀比呂佳小8歲。自小就愛畫畫。18歲那年在加拿大舉辦水彩畫展,創下全部作品賣光的紀錄。打呂佳在加拿大留學深造起,兩人就交上了朋友。由于彼此門當戶對,相敬如賓,17年來一直保持著十分融洽的關系。
在溫馨的小家庭里,呂佳整日就是畫畫,幾乎所有里里外外雜活全是小彭干。包括繪畫市場的運作,撰寫中英文宣傳材料,為兒子補習中文。有一次,小彭在出遠門前,對今年10歲的兒子林澄崧說:“我要同你進行男人與男人的談話。你是個男人,我不在,你一定要保護好媽媽。”這事令呂佳特別感動,并念念不忘。這次由洛杉磯到紐約辦畫展,小彭為了不致損壞畫,竟親自一個人駕著大貨車,載著近40幅畫,一連4天,跑了2880公里,真是勞苦功高啊!呂佳坦誠地說:“我今天事業上的成就,客觀地說:沒他不行。他甘愿做幕后英雄,很有犧牲精神。”操一口流利北京話的小彭忍不住開腔了:“我所做的,我并不認為是‘犧牲精神,我有的是‘服務精神。今天呂佳的成功,使我感到自己也有成功感,干什么我都毫無怨言。”聽罷這位年僅37歲的中國通的肺腑之言,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樂開了懷。
[摘自香港《鏡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