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文
秋日的英格蘭,綠樹紅葉,碧湖金地,詩情無限。時而凄風驟起、陰雨瀝瀝,忽而又白云藍天、陽光燦爛。
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秋日,我們自倫敦乘車西行北上,約1小時后來到了舉世聞名的溫莎城堡。
遠遠望去,整個喬治式建筑群高高聳起,塔樓疊依,墻垛巍立。灰色的塔尖、黑色的雉堞,在空中刻劃出壯麗的輪廓。深送的壕溝、森嚴的堡壘,訴說著久遠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溫莎城堡,主要是因為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溫莎公爵,也就是愛德華八世。他出生于1894年6月23日,父親是喬治五世國王,母來是瑪麗皇后,家里人都叫他戴維。單純的童年過后,成年的愛德華一直有這樣的傳聞:他與一個在英國經商的美國人的妻子關系曖昧,那女子名華麗絲·辛普森。1936年,喬治五世去世,愛德華即位,不久傳聞就變為事實——無論政府還是教會都無法容忍的事實。當年12月,愛德華宣布放棄王位,并于第二年與辛普森結了婚。婚后他們一直生活在法國和美國,直到1952年,喬治六世(當今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去世,愛德華回國參加葬禮,他才第一次重新以王室的身份出現在公眾場合。二戰期間,他被封為溫莎公爵,1940年到1945年統治巴哈馬。1972年,愛德華在巴黎壽終正寢,遺體運回英國,葬于溫莎。世人從此漸漸卻忘記了他所有其它稱號,只記得他叫溫莎公爵,而且這個稱號等同于重美色于江山社稷。
其實,溫莎不僅是當今王室的家姓,而且歷來就是英國王室的代名詞。從1068年諾曼征服開始,每一個朝代的每一個君主,無不盡心極資,不停地為這座古堡添磚加瓦、描金
畫彩。現在的溫莎堡占地4.5萬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供人居住的古堡,也是英國王室居住歷史最長的王宮。當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6個月以上的時間生活于此。它的故事就是一部英國王室9個世紀以來起伏跌宕、榮辱興衰的歷史。
最初的溫莎莊園并不在此地,而是位于距此兩英里的東南方,當時的盎格魯一撒克遜國王以那兒為皇官。后來征服者威廉選中這里,開始修建新的城堡和皇宮。這里不僅俯視泰晤士河、眺望倫敦城,是塊風水寶地,而且緊緊把住通往倫敦的要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威廉很快就徹底放棄了舊皇宮,專心留戀于此。
城堡是典型的歐洲中世紀城堡,有高大的城郭和深壑的護堤,可謂固若金湯。隨坡而上,看到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圓形塔樓,而城中的高樓是最鞏固的部分,當年如果城池失陷,這里是最后的避難所。走進室內,首先入眼的是氣勢恢弘的樓梯間,透著很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風格。據說設計于1866年,是仿13世紀哥特式建筑。樓梯間內陳列著各式盔甲和戰利品,其中包括亨利八世的全副武裝和寶劍。房中燈光柔暖,卻擋不住這些堅兵利器的奪目寒光。
沿樓梯間緩緩前行,國王的餐廳、客廳、更衣間,女王的舞廳、接待室、議事廳、圣喬治教堂、嘉德廳、滑鐵盧廳、瑪麗王后的娃娃收藏室……一間間、一處處,豪華名貴,沉香古蘊。剛才在室外,附近希斯羅機場的飛機不時轟鳴而過,而現在室內卻寂然無聲,全不知世間冷暖春秋。
在這里,無數君主曾以各自的方式將歷史刻劃:亨利二世曾不厭其煩地將城堡規模一擴再擴,將其修得繁復曲折;約翰在簽署了大憲章后曾在此兩度遭到圍攻;愛德華三世曾在此舉行比武大會,試圖依照亞瑟王的傳說打造騎士圓桌;以吝嗇聞名的伊麗莎白一世曾不惜重金修飾自己的臥房、修建華麗的北陽臺;英國內戰時克倫威爾曾將此作為戰略要塞……
這樣一個歷盡無數代君主心血的城堡也屢次遭受毀壞,最嚴重的一次莫過于1992年11月20日那次大火。當時正值伊麗莎白與菲利普親王結婚45周年紀念日,一具小教堂內的聚光燈打在窗簾上的時間太久,將其灼燃,火勢迅速蔓延,燒著了9間主廳和100多個其它房間,燃燒面積達9000多平方米。15個小時以后大火才被撲滅,為此出動了5個消防隊的250名消防隊員,用了700多萬升水。這次火災之后,來自200多個公司和機構的4000多名能工巧匠用了5年時間才將其完全修復,總耗資達到3700萬英鎊。竣工那天是1997年11月20日,英國女王在溫莎堡同菲利普度過了金婚紀念日。又是一樣的美酒鮮花,歌舞升平……
900年的風云變換,溫莎堡巋然不動;900年江山更替,溫莎堡歷歷在目;900年悲歡凄愉,溫莎堡默然深藏;900年傾心所筑,溫莎堡空前絕后。
站在通往倫敦的大道上,仿佛聽到馬車叮當,人聲喧嘩,又仿佛有千軍萬馬,喊殺不絕。
溫莎堡畢竟見證了9個世紀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