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的軍事外交部署正出現戰后以來最深刻的變化。美國國防部一份名為《2020遠景》的報告,就表示會徹底改變過去幾十年來先重歐洲的方針,將軍事部署重心轉向亞洲,并暗示會把中國作為主要針對目標。究竟美國的亞太戰略部署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中國又如何回應?本文將探討這一話題。
美國佬想對中國做什么?
自二戰結束后,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一直是以歐洲為重心。前蘇聯解體后,美國的戰略部署開始步入后冷戰過渡期,其主要目標就是確立美國一極霸權,對付那些所謂不合作的地區性"流氓"國家,為此美國特別強調"同時應付兩場地區戰爭"的軍事方針,務求令美軍有能力同時在波斯灣及朝鮮半島作戰。
然而隨著中國迅速崛起,白宮智囊組織兩黨國家安全小組,在展示21世紀國家安全藍圖時已指出"兩條戰線策略"已經過時。事實上,美國近來正明顯積極調整全球戰略,對中國做出針對性部署。
大體而言,美國的新戰略就是一方面利用亞洲國家(特別是日本和印度)對中國壯大的疑慮,借助甚至鼓勵他們合作牽制中國,另一方面則逐漸改變過去以強權姿態在區內進駐軍隊的作風,以較平等的伙伴合作模式,維持在東北亞的軍事勢力,并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形成一個牽制中國的非正式機制。至于軍事方面,白宮則希望通過發展國家導彈防御系統(NMD),確保在核震懾能力上擁有絕對優勢。
認定中國為頭號假想敵
近期美國高官的言論和多份政策文件,便揭示了這個戰略部署變化。美國國防部的《2020遠景》報告,便以不點名方式,強烈暗示中國將成為美國頭號假想敵,并認為美國應全方位調整其軍事外交方針;另外,美國東亞區軍方總司令布萊爾更提到美國將全力鼓勵區內盟國加強軍事合作,通過地區性聯合軍演等方法,"應付區內危機"。
與冷戰時代不同,美國現在很難以什么"捍衛自由世界"的意識形態理由,作為"硬圍堵"中國維護美國霸權的借口,何況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恐怕沒有國家(包括美國本身)愿意犧牲本國經濟利益去跟中國全面對抗。美國避免宣之于口地以中國為首敵,原因亦在于此。此外,由于韓國、泰國以至日本等地的民眾都潛在著反美情緒,不大喜歡美軍,加上美軍太高調地插手東亞事務必將惹來各國反感,故此美國也不可能直接加強亞洲駐軍,對中國做出冷戰式圍堵。
實行"軟圍堵"鼓勵牽制
明目張膽地針對中國,只會激起中國的反美情緒,對美國并無好處,故此美國只能采取"軟圍堵"策略,鼓勵區內國家聯手牽制中國。對美國而言,日本和印度正是最好搭配,皆因日印兩國都與中國存在領土主權爭議,另外這兩國均對擴大地區事務影響力頗有野心。
與美國軍事關系密切的日本,對中國的忌憚近年已頗為明顯。美國東亞事務國家研究局的亞洲政策研究所所長梅農便指出,作為全球第三大軍費開支國的日本,為了牽制中國,未來可能朝三個方向走,即爭取與俄羅斯結盟,加強協助臺灣擴軍,以及與同樣忌憚中國的印度締結某種松散的戰略聯盟。
印度想在地區稱雄的野心從其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一意孤行研制核武器的言行清晰可見,但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有所作為,它也需要所謂的戰略聯盟。梅農教授表示,最有可能成為印度最主要盟友的,就是日本,因為從戰略觀點看,日本和印度一個在中國之東一個在中國之西,將逼使中國軍隊難以同時兼顧,必須分散部署。
日本、印度4月底提出跟同樣與中國有領土糾紛的越南,一起在東南亞舉行反海盜演習,正是三國加強軍事合作的重要一步。
維持東北亞駐軍成為要務
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重要軍事伙伴除了澳大利亞、日本,還有韓國,駐日美軍達5.9萬,駐韓美軍也有3.7萬。但隨著朝鮮半島局勢日漸緩和,美國將失去在東北亞繼續駐軍的借口,導致東北亞的地區勢力天平,由傾向美國轉為倒向中國,是以目前美國已將設法維持在東北亞駐軍,列為長遠重點目標。
近來,韓國與美國的關系已出現微妙變化。過去,韓國一直依賴駐韓美軍防范朝鮮。可是一些分析家和韓國政界人士卻指出,自從總統金大中力推陽光政策與平壤修好后,漢城的外交重心,似乎逐漸從美國移往中國。
較早前,漢城同時更換了駐美及駐北京大使,新任駐北京大使是前任外長洪淳瑛。派前外長去當大使,在韓國還是首例,這充分反映金大中重視對華關系。相比之下,新駐美大使僅是一位前國會議員---他由于在國會選舉中未獲執政黨提名而不能參選。這個情況,倒像出任駐美大使是"安慰獎"。
另外,"兩金"峰會拍板后,韓國外長李廷彬親赴北京簡報并謀求協助,但派往華盛頓簡報的卻僅是副外長級人員,據報美國方面對此重中輕美的安排一度頗為不悅。
梅農指出,隨著朝鮮、韓國修好,美國便會失去在朝鮮半島繼續進駐的理由,而駐韓美軍一旦撤出,更將引發骨牌效應,令華盛頓連維持駐日美軍也遇到缺乏理由的麻煩。是以美國或許樂見兩國改善關系,但卻不一定想看到全面和解甚至實現統一。在這個情形下,韓國自然得找中國幫助。
由于東北亞長遠局勢發展對美國未必有利,現時美國已開始未雨綢繆地準備重新協商在東北亞(日韓)維持駐軍的問題。
借軍演積極重返東南亞
在越戰結束25周年以及美軍撤出菲律賓基地將近10年后的今天,美國最近明顯積極部署"重返"東南亞。
于去年達成《軍隊造訪協議》的美國和菲律賓,最近便舉行了多年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巴利卡唐2000"。
一名美軍將領稱,美軍與菲律賓的新一章關系,或許可為東南亞區立下一個范例模式---美軍日后不會建立那些有保齡球場和美式快餐店、當地人不準內進的"小美國"式駐軍基地,而是通過頻頻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訓練雙方軍隊合作完成各種任務,由較小規模的救災行動以至全面的戰斗。該將軍解釋,重要之處不是(在菲律賓以至東南亞各國)建立永久軍事基地,而在于遇到事故時可使用有關國家的設施,以及能夠與當地軍隊合作。
除了恢復美菲軍演外,美國也積極拉攏其他東南亞國家與美軍加強合作。舉例說,由于印尼軍隊涉嫌鎮壓殘害東帝汶平民,美國曾于去年中斷與印尼的多方面軍事合作,然而由于印尼在東南亞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最近有消息指出,美方將盡快恢復跟印尼的軍事合作交流。
另外,美國和泰國也舉行了代號為"金眼鏡蛇"的聯合軍演。美國軍方甚至借著科恩今年初訪問越南,小心翼翼地試探對方的反應,為發展軍事合作鋪路。科恩是越戰以來首名訪越的美國國防部長。
同樣,美國已謀求與區內傳統盟友澳大利亞加強軍事聯系。為了結集這股可用來牽制中國的力量,美國更于4月初,提議和泰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共同舉行名為"團隊挑戰"的多邊軍演。雖然美方強調演習會以災害救助合作為主,然而美國意圖借此發展起一個非正式的軍事合作機制,其用心也頗為明顯,難怪多個東南亞國家,都對建議反應謹慎。
中國:"睦鄰為上"為上計
針對美國積極推行的"軟圍堵"策略,中國最佳的回應策略就是"睦鄰為上"。
有關報告指出,中國的周邊環境存在著一條"V"字形的熱點線,一邊是從中亞地區沿阿富汗、克什米爾、中印邊境和中越邊境向東蔓延,另一邊則是自北向南延伸,從日俄北方領土之爭、日韓竹島之爭、中日韓大陸架之爭、中日釣魚島之爭、臺灣問題,以至南海水域的主權爭議。
熱點多多埋伏定時炸彈
這些熱點,很多都與中國有關系,可能成為中國與鄰國發生摩擦猜疑的問題;一旦這些熱點爆發危機,中國勢將卷入其中,并給美國以"世界警察"姿態介入的借口。事實上,近期美國在亞洲所搞的外交軍事戰略部署,正是利用前述的潛在危機熱點,拉攏相關國家制衡中國。
對中國而言,強化軍事裝備雖是應付可能卷入上述地區沖突的重要部署之一,然而不少專家認為,要長遠改善中國的安全環境,真正治本的方法,還是要減少與鄰國安全關系中的對抗因素,增加合作互信,實行以睦鄰為上。
中國積極拓建近鄰邦交
中國近來正積極謀求與鄰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加強關系。去年,國家主席江澤民便借著亞太經合會議之便,走訪了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而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也親訪了北京。
近期,北京方面便先后接待了菲律賓總統埃斯特拉達,以及印度總統納拉亞南。經常就南沙問題向中國擺出強硬姿態的埃氏,在這次首度訪問中國的行程中,便跟北京方面簽署了聯合公告,雙方均承諾以和平討論方法,解決南沙島嶼主權爭議,并同意不做出可能令局勢惡化的行動。埃氏還形容,協議是發展中菲關系一個里程碑。至于納拉亞南以印度1998年核試后首位印度元首姿態到訪,也顯示兩國尋求改善關系。
另外,中國近期也與印尼簽署諒解備忘,加強政經合作,中泰軍事高層也于近期會晤,討論加強合作事宜。事實上,在謀求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發展關系上,中國絕不比美國遜色。雖有分析家指出,中國與印度猜疑甚深,然而在改善美印關系上,白宮所遇的障礙也不見得少---印度與美國在經貿問題上,仍不時有爭拗,當地民間反對美國文化入侵情緒也頗強。
東南亞左右逢源
日本國際關系學者林羅賓還指出,由于印度曾在80年代支持越南在東南亞擴張勢力,故一些東南亞主要國家都對新德里存有疑慮,若美國大力鼓勵其介入東南亞事務,可能只會招來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反彈。
泰國政治學者泰差里也表示,雖然美國可借助與曼谷政府的較強軍事合作關系,利用泰國作為中間人,謀求跟緬甸、柬埔寨和馬來西亞等國加強關系,但目前就連泰國民眾的反美情緒也在日益升溫,很多泰國人對1997年金融風暴時美國拒絕施援還很憤怒。這點肯定對美國不利。
隨著東南亞戰略地位日益提高,東南亞各國顯然也不會盲目倒向中美任何一方,而是同時跟雙方打交道,左右逢源。
美國海軍聯合菲律賓海軍,進行軍事演習。
*(根據有關資料整理)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