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曙
戰備從高一開始

美國的教育宗旨,是重在培養學生的素質,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鼓勵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因此,美國的高中生“考”大學,是一個完整的專業學習和全面發展有機結合的過程。
美國的高中學制是4年,即從9-12年級(15-18歲有)。畢業時“考”大學不是單憑“高考”的“高分”,而是靠這4年各科期評成績的平均分必須在“B”(良好)以上,才能被本科大學和社區學院錄取。所以在美國,凡是將來想申請上大學的高中學生,從跨入高中校門的第一個學期的第一門課開始,就拉開了“考”大學的序幕。
美國各州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大綱由各州教育廳制定,教材由各校自選。以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地區的一所高中課程為例,該校的學生在9-12年級的4年內,必須修完英語、科學、歷史、體育、基礎外語、電腦等十幾門課,每個學期每門課為5個學分。
期末成績很重要
每學期的期末成績總評是美國高中生“考”大學的基礎。期評成績包括三個方面:平時作業分、項目評分,以及考試成績。
平時作業指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平時作業是否按時完成,是否做得認真,其評分占期評成績的的50%。
項目評分指每個科目老師給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項目(project)打分。項目是某一門課布置的專題任務,任何課程都有不同的專題項目,可由高中生按興趣自選。如科學課可做一個實物設計,文科的課可做一個表術或展示的模型設計等。項目評分占期評成績的25%。
考試成績是綜合平時測驗(quiz)、段考(mid-term)和期考的分數來評定,每次考試的成績總分有30分、50分或120分,有開卷和閉卷兩種形式,視學科而定。考試成績占期評成績的25%。
美國高中生的期末成績總評分為五個等次:A是優秀,B是良好,C,是中等水平,D是低于中等水平,F是不及格。為了能夠畢業和“考”取大學,一旦某個學期某門課的期評是C,就是用一個A平衡;如果得了個D,就要用兩個A才能拉平。
美國高中期評的五個等次還可用分數來換算:A 是4分,B是3分,C是2分,D是1分,F是0分。換句說,要想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和“考”上大學,美國高中生4年的各科期評的平均數均成績(項文簡稱GPA)必須在30分以上。
他們也要參加高考
由于美國高中的教材和課本不是全國統一的,美國又是一個沒有戶口和戶籍管理的國家,學生可以自由地申請全美的任何一所大學,這就需要有全國統一的高考來給各大學提供一個可供錄取新鮮人時(美國稱大學一年級新生為freshman“新鮮人”)的參考依據,這就是美國高中生面臨的“高考”,項文科稱SAT(Scholastic Aptiude Test)。
SAT(或稱SATI)是一種與美國各州高中教材完全沒有直接聯系的對高中生的學術能力測驗,由美國民間教育考試服務機構承辦。
SAT的總分是1600分,能考上1400分的可選報全國“重點大學”(其實,美國聯邦教育部并沒有劃分哪些學校是重點,只能從全美發行的大雜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每年一度發表的最具權威性的大學排行榜來參考);能考到1200分上下的可選報各州的州立大學;考得1000分左右的都可進入各地的市立社區學院就讀。
SAT的考試不是由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的,而是由學生自己掏錢去報名參加。SAT的考試在全美國的不同地點每年同時舉行7次。學生從上高中的那一次為準來報讀大學。有些初中生在8年級時就參加SAT的考試,目的是想探探虛實和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
推薦信必不可少
美國教育比較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除了平時成績和各種考試之外,美國高中生要想“考”上自己渴望的大學,還要有與眾不同的推薦信。這封由老師或社會組織負責人撰寫的信,不再重復該高中生的學校學習成績數據,或華麗的表揚言辭,而是用生動的事實,向該生報考的大學講述他或她積極參加課余的校內外各種社會活動的事跡。
通過課外活動得到的推薦信,為他們“考”上大學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美國高中生“考”上大學的過程,是一個人在接受中等教育階段時得到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它的特點地:既注重了高中4年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素質訓練,又有各種靈活的考試制度作為客觀衡量尺度,加之以推薦信形式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這就是可以引以為鑒的“美國大學錄取模式”。
海外星云 2000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