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YCE集團的時裝店,一度是香港時裝名店中的名店,掌舵人馬郭志清(Joyce Ma)更是蜚聲國際,曾被意大利時裝界選為殿堂級人物(Hall of Fame),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憑著她獨特的品味,只要被她看中的品牌,她就有能耐把它帶紅,成為社交名媛的最愛。當年,“古奇”(Gucci)、Prada、Armani、DKNY等國際名牌均由馬郭志清代理,JOYCE也與這些頂級名牌混為一體,并且年年大賺特賺。1991年JOYCE集團上市,1996年度,該集團盈利高達8000萬港元,成了名副其實的時裝王國。
可惜,瞬間輝煌不代表永恒,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馬郭志清,連串的投資失誤令JOYCE集團逐步走向衰落。1997年金融風暴后,JOYCE集團更一度陷入財政危機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JOYCE集團陷入困境?
眼高手低欠巨債
原來,馬郭志清一直有個心愿:將自己的名牌王國,拓展至亞太地區。90年代初,見事業蒸蒸日上,她便按捺不住地大舉進軍東南亞市場,甚至不惜大幅向銀行舉債。1997年總借貸額高達3億港元,負債比率急升至70%。金融風暴將她的鴻圖美夢吞噬,花了多年心血經營的海外市場也全軍覆沒。
JOYCE集團的曼谷店一年蝕掉3000萬港元,最終以欠債5000萬關門;在菲律賓、韓國市場上,JOYCE集團也被迫相繼撤出;勉強經營的臺灣市場,至今仍年年虧損。
此外,市場人士指出,名牌講求貼身服務,獨立形象,大家都不甘于將自己同其他牌子埋沒在一起。所以,JOYCE集團將所有牌子放在同一家店的做法非常冒險。
果然,JOYCE集團近年來相繼失去手上王牌,繼1995年底喪失Armani代理權后,1996年再失去DKNY。雖然該集團對外一再強調對公司影響不大,可恰巧該年度集團業績首次下降,盈利跌了70%。
時裝王國風華不再
金融風暴后,JOYCE集團為了套現減債,不得不于1998年忍痛割愛,以3800萬港元將集團的盈利支柱Prada經營權出售。王牌盡失,損失了面子也損失金錢的JOYCE集團,1997~1998年,巨額虧損27億港元。此時,一向形象高貴的JOYCE集團,甘愿屈尊,低聲下氣地向設計師要求延長還款期、向業主要求減租,又將寫字樓由中環高級商業區遷往鴨利洲工廠區煵⒋蠓裁員。為解燃眉之急,1998年JOYCE集團引入意大利Hdp公司為第二大股東。可是仍舊于事無補,今年4月,JOYCE集團只好宣布賣盤,決定將四成股權售與前謝瑞麟集團行政總裁阮偉權,以及創業基金SCG合組的一個財團,換取158億港元資金。
誰知在此關鍵時刻,JOYCE集團又喪失旗下最后一張王牌——Giorgio Armani的專營權。阮偉權及SCG馬上放棄對JOYCE集團的購買計劃。因為Giorgio Armani代理權的喪失,使集團失去了1/3的收入來源。JOYCE集團的股價也由高峰期的每股29港元,滑落至如今的016港元。證券分析員指出,JOYCE集團以往盈利的五大名牌,如今只剩兩個,而新引進的品牌讓市場接受又需要時間。短期內該集團盈利難以出現大幅攀升,JOYCE集團前景堪憂。G(吳麗華)
《海外星云》(2000年22期)
海外星云 2000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