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引 王光華
輕武器在經過了30多年小口徑班用槍族研制和裝備熱潮后,單兵戰斗武器的研究又將各國輕武器研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單兵戰斗武器是當今世界對單兵使用的“主戰”武器的一個新提法,一般稱之為先進單兵戰斗武器,美國稱之為理想單兵戰斗武器(OICW),武器具有性能先進和作戰效果理想的特點。
國外單兵戰斗武器研究概況
國外單兵戰斗武器研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G11無殼彈/槍系統、AN94突擊步槍和OICW,經采用不同的技術途徑后它們的性能較常規自動步槍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德國G11無殼彈/槍系統無論是過去的20年里還是今后的20年,G11無殼彈/槍系統都將以其鮮明的技術特色立足于世界輕武器之林。其主要特點是:
a. 大大減輕了彈藥的質量,從而大幅度降低了武器的系統質量,這是常規武器無法比擬的。
b. 采用旋轉彈膛和浮動結構實現了在一個后坐循環中以2000發/分的高射頻進行3發點射的動作,在人感覺到后坐力之前3發彈頭已經飛出槍口,大大提高了武器首發的命中概率。
由于3發高射頻浮動點射機構中大量采用了齒輪和連桿等傳動機構,給提高全槍的可靠性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對零部件加工精度和配合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導致了全槍成本大幅度提高,最終被德國聯邦國防軍所放棄。
俄羅斯AN94突擊步槍俄羅斯在輕武器行業的發展上秉承了蘇聯的特色,武器系統充分體現可靠、經濟實用和高效的設計思想,尤其在常規機械結構的輕武器發展“極限論”流行的時代,AN94的出現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其特點是:
a. 實現了連發射擊時在一個后坐過程中頭2發槍彈以1800發/分的高射頻發射,其余槍彈自動以常規的射頻發射。這項技術增強了武器射擊時的可控程度,并減少了彈藥的無謂消耗。
b. 全槍立足于常規結構,槍彈采用5.45mm口徑制式彈。常規結構使其具有了很強的可移植性,并且借鑒了傳統武器的設計思路。
AN94畢竟是一種常規意義上的輕武器,作為面向21世紀的輕武器產品,它的面殺傷火力持續性以及射程和威力均無法與以OICW為代表的新一代單兵戰斗武器相抗衡,這是AN94系統的不足之處。
美國OICW美軍提出的OICW項目,應該說是單兵武器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其主要特點如下:
a. 將以動能彈作為主要殺傷手段的單兵武器擴展為有一定火力密度和持續性的具有精確打擊能力的點面殺傷武器。
b. 將美軍作戰的“非接觸式”戰略思想引入單兵武器設計中,使單兵在較遠的距離內具有火力壓制和精確打擊能力,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
c. 在單兵武器中引入了先進的可控引信和火控系統模塊,大大提高了武器點面殺傷的準確性及威力。
OICW的不足是過分強調了面殺傷的重要性,無論是彈藥的設計還是火控系統的設置均以面殺傷性能為主,而對目前士兵使用最多的小口徑動能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發射5.56mm彈部分的總體設計基本上是立足于HK公司的5.56mmG36自動步槍,對其命中概率沒有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將影響OICW武器系統的實戰效果。
國外單兵戰斗武器的研究方向
充分考慮國情和軍情國外單兵戰斗武器系統,是針對本國的國情和軍情開發的。
G11是西德的產物,顯示了德國人在輕武器研究領域內超前的決心,其耗資之大和技術跨越之大確實讓人吃驚。但德國的統一反而讓“勝利者”的G11走向了萬丈深淵,統一后的德國首先面對的是兩極消失后的迷茫和惡化的經濟,而造價昂貴的G11最終被德國政府打入了冷宮。
從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輕武器設計一直秉承經濟、實用和獨樹一幟的特點,AN94就是這一設計思想的產物,即立足于常規技術獲得突破性的提高。另外從AK系列到AN94也反映了俄羅斯軍事思想由實現火力覆蓋向追求精確打擊的轉變。俄羅斯軍方認為步兵沒有必要人人擁有戰場使用機會少而威力有限的面殺傷武器,它可以由下掛榴彈發射器和高一級的武器配備來替代。
美軍綜合實力目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其經濟也處于二戰后最好的時期。為實現其獨霸世界的政治目的,美軍制訂了“非接觸作戰”的戰略思想,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OICW就是這種思想在輕武器上的產物,單兵通過高爆榴彈在遠距離上就取得壓制性的火力優勢,從而最大幅度地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
追求高的命中概率上述3種典型單兵戰斗武器的共同點就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提高單兵武器的命中概率,G11和AN94的重點放在單兵最經常使用的步槍彈上,而OICW則放到更遠距離的面殺傷榴彈上。提高單兵武器的命中概率是未來武器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衡量未來單兵戰斗武器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強調點面殺傷能力早在二戰期間單兵武器就實現了面殺傷功能。目前各國裝備的步槍均保留了發射槍口榴彈的功能,這表明了對單兵武器面殺傷火力的需求。進入90年代,以OICW為代表的單兵戰斗武器將面殺傷提到了更高的層次和地位。目前,各國在面殺傷的形式(榴彈還是霰彈)、火力(單發還是半自動)、覆蓋范圍和實現的方式(槍口榴彈、下掛榴彈、步榴結合或步霰結合還是步霰榴結合)等問題上還沒有形成共識,但點面結合作為未來單兵戰斗武器的發展方向是肯定的。
系統質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減輕系統質量一直是單兵武器發展的重要目標。槍彈的每一次換代都伴隨著單兵武器系統質量的減輕,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軍隊機械化、高機動性的實現以及技術上難度的增加,目前減輕系統質量不再是衡量武器水平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以上3種武器中,如果只看發射裝置的質量,會發現其機動性遠遠不如目前各國裝備的自動步槍。這說明相對于其他性能而言,系統質量已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標了。
火控模塊將火控系統引入單兵戰斗武器系統既是提高榴彈高命中概率和殺傷威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單兵戰斗武器系統對高命中概率和全天候作戰的需要,火控模塊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單兵戰斗武器的總體性能。
我國單兵戰斗武器研究方向探討
20世紀80年代后發生的幾次局部戰爭展示了未來可能的一些戰爭模式,尤其是海灣戰爭和去年的科索沃戰爭,清晰地描繪了高科技戰爭模式。戰爭的過程和結局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沒有先進的科技作為武器的技術支撐,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戰爭的保障,在未來可能的戰爭中的結局必將是失敗。因此我們應當走中國特色的強軍之路,力爭打贏各種可能的戰爭。
我國可能面對的作戰模式有:
a. 同有超級大國支持甚至參與的對手進行的局部戰爭,戰爭的進程是經過海空軍有效打擊后的登陸作戰、空降作戰和隨后進行的城市攻堅戰、最后的領土守衛以及社會治安的維護,這是今后我國發展武器裝備需要最優先考慮的作戰模式,也是對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含量要求最高的作戰模式。
b. 同綜合國力和武器裝備總體水平與我國相當或略強于我的對手進行的局部戰爭,戰爭的特點是時間上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地域上以山地作戰為主和以堅固永久工事的陣地攻防戰為主,這是未來我國周邊對我威脅最大的作戰模式。
c. 同綜合國力和武器裝備總體水平不如我國的對手進行的戰爭,戰爭的特點是地域上遠離后勤保障基地,戰爭主要集中在熱帶叢林或島嶼上,作戰模式是海空軍有效打擊后的登陸作戰和跨海作戰。
d. 同各種分裂主義和惡性犯罪進行的戰斗,戰斗的特點是難以使用重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通過分析以上有代表性的國外單兵戰斗武器,結合我國未來可能面對的作戰模式,我們認為符合我國國情、軍情的單兵戰斗武器應該滿足以下要求:
a. 綜合、全面的點面殺傷能力。由于我軍未來的作戰模式具有多種特點,對單兵戰斗武器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強調標準化和系列化的前提下,對我國單兵戰斗武器就提出了綜合、全面的點面殺傷能力的要求。不僅需要射程遠、威力大的榴彈,也需要近距離內的各種霰彈構成的面殺傷火力,以應付山地作戰、熱帶叢林和城市巷戰這樣的特殊作戰環境。我國單兵戰斗武器綜合、全面的點面殺傷火力應當是由小口徑動能彈、榴彈及霰彈構成的。
b. 高命中概率。我國單兵戰斗武器要將提高命中概率作為研制的起點和歸宿。吸收國外單兵戰斗武器研究的經驗,兼顧點和面殺傷高命中概率的思路,在強調面殺傷能力的同時,要努力將當代自動步槍最新發展引入到我國單兵戰斗武器中,這樣我國單兵戰斗武器的綜合性能才能處于領先地位,滿足各種可能作戰模式的需要。
c. 引入火控系統。以往我國輕武器行業對火控系統認識不足,95式5.8mm班用槍族研制時仍然堅持以機械瞄具為主、光學瞄具為輔的思路,這種思路一方面是出于經濟性的考慮,另一方面是當時認識上的問題,結果光學瞄具雖然能夠安裝,但部隊使用后反映人機工效不好。在開展單兵戰斗武器研制時不能再重蹈覆轍,我國單兵戰斗武器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引入火控系統是必須的,而且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我國單兵戰斗武器的總體性能。我國單兵戰斗武器火控系統基本要求是具備測瞄合一、環境參數測量、彈道解算、引信裝定和夜視等功能,應用的關鍵是解決微型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系統預期的功能和高命中概率。
d. 具備優良的人-機工效、可靠性和機動性。從我國“八五”到“九五”的產品研制看,我們過于強調減輕武器質量,這樣往往造成了許多產品其他關鍵性能指標上的停滯不前和可靠性水平一定程度的降低以及實戰使用上的諸多問題,這個教訓值得總結。國外在新產品的研制中將性能和可靠性放在了首位,在保證性能和可靠性水平的條件下再努力減輕系統質量,這個思路值得借鑒。而且機動性水平提高的途徑要由目前慣用的從結構設計挖掘潛力向采用新材料和注重減輕系統質量的角度進行綜合考慮的方向轉化。我國單兵戰斗武器系統的研究應該遵循性能-可靠性-人機工效-機動性的研制思路。
滿足以上要求的我國單兵戰斗武器就可以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20~1000m范圍內對目標實現面殺傷能力和400m內對點目標的精確打擊能力,并在單兵對抗中贏得優勢,以滿足未來我國可能面對的各種作戰模式,這是對單兵戰斗武器提出的性能指標。
◆(編輯/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