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偉

1990年7月25日,江澤民主席視察了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并欣然題辭:“開發地熱資源,造福西藏人民”。而今整整10年過去了,西藏的地熱資源開發又有了很大發展。當前,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下,進一步研究地熱資源的經濟價值和效益,將有利于西藏建設的加速發展。作為一個地質學家,我想為進一步開發西藏地熱資源進一言。
西藏地熱資源的開發,已經有了20多年的歷史。1975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于西藏南部的地熱地表顯示開展全面普查的同時,對羊八井的地熱資源開發潛力進行了初步評價,并配合西藏地質局第三地質隊開展勘探性鉆進工作。當年的7月4日,試驗鉆孔鉆至39米(原設計孔深300米)時發生了強烈井噴,表明了羊八井淺部存在可供發電的高溫熱水資源。中央和西藏自治區對此十分重視,動員并組織了一切力量進行開發性鉆進和試驗發電機組的研制工作。
只有短短的10年,西藏的地熱資源就被初步開發出來。1985年,李鵬總理視察羊八井地熱電站,當年的裝機容量已達到10兆瓦,而且通過110千伏輸電線路向拉薩市送電。又過了5年,江澤民主席視察羊八井時,地熱電站的裝機容量已增加到19兆瓦。接著又加裝了兩臺3兆瓦的機組,使總容量達到25.18兆瓦。那年,羊八井的發電量為6059.58萬千瓦/小時,占當年拉薩電網總發電量的39.70%(當年水 電占57.52%,燃油火電僅占2.78%)。近10年來,羊八井地熱電站不僅為西藏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促進了我國乃至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發展。由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幾度資助羊八井地熱開發,并派遣意大利專家協助我們的工作。
據研究表明,世界上已開發的高溫地熱田幾乎無例外地出現在現代或近代火山區。羊八井附近并無火山,但從1993年鉆成的ZK4002孔卻于2000米深處測得329.8℃的高溫,對此不無懷疑的意大利專家專程來羊八井進行復測,結果使他們確信羊八井北側念青唐古拉山下存在深熔作用,上浮的巖漿囊構成羊八井的地熱田的熱源。1996年ZK4001孔又于1459米深處探得251℃的高溫。
羊八井西南格達鄉羊易村羅朗曲西側3條溝內出現大量沸泉和噴汽孔。1984年至1988年西藏地熱地質大隊于羊易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并鉆成幾十口進井孔,測得最高井下溫度207℃。1991年全國儲量委員會批準羊易地熱田的儲量報告。由于西藏對電能的迫切需求,而羊卓雍湖水電站又急需抽水蓄能電源,因此電力工業部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于1996年通過了《西藏羊易地熱試驗電站新建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將在羊易建造4臺6兆瓦的發電機組。此電站的建成,再加上那曲鎮和朗久兩個試驗電站的持續發展,將標志西藏的地熱開發以新的步伐邁進新世紀。
發電固然是最重要的地熱利用方式。但以此為目的的地熱開發(尤其是鉆探)卻存在巨大的投資風險。羊八井和羊易鉆成上百口井孔,井下溫度超過200℃的僅只5口。當今,國際地熱界比較強調地熱能的直接利用,特別是沒有任何投資風險的泉口利用。
泉口利用在西藏,應該說比比皆是,方式固然原始,卻很實用,而且不論溫度高低,均可物盡其用。唐初高僧道釋撰寫的《釋迦方志》曾云“使人王玄策曾以(天竺的溫泉水)沐首,經今五載,發常潤凈,不可思議。”今日西藏最明顯的一例,就是堆龍德慶縣的雄巴拉曲神水,此泉的水溫僅16.5℃,我們稱之為微溫泉。當地人說,“此泉水清冽甘甜無異味,人畜均喜歡飲之,而且可以治療胃疾和皮膚病,洗頭浴身,還可止癢。”由此被稱為“神水”。我曾前去考察,看見泉塘上方經幡飛揚,旁側立有經柱,泉水出流渠口有經輪旋轉,不遠處還有一座蓮花生神廟。泉水匯入一公園水池內,遠山近水,景色極妙。不少人慕名遠從江孜、日喀則和昌都等地前來取水。近些年,此處溫泉已被開發,據《中國西藏》1996年第六期報道“雄巴拉曲神水藏藥廠建成投產”。1997年第四期又報道那里建起了“雄巴拉曲民俗度假村”,云其“從1996年夏秋兩季起著實火紅起來”,“從1996年夏天開業至今僅僅幾個月就接待了國內外賓客3.7萬人次”。我似乎還在哪里看到,已有礦泉水“雄巴拉曲神水”出品。我想,這種神水還有開發的潛力 ,如果通過罐裝出口內銷,任何一種洗發露或什么可樂,都有可能敗在“雄巴拉曲”的仙掌之下。
與雄巴拉曲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乃東縣的“卡布桑臭水”,那也是一股溫泉,但其臭無比。1984年我在隆子縣考察時,曾有一位縣長大力推薦這股臭泉,說“飲之可治胃病,但首次飲用必將引起嘔吐,再次口服必將產生起奇效”云云。由于我沒有胃病,加之水又太臭,所以考察時未敢妄加服用。
當雄縣寧中鄉曲才村鄰近青藏公路有一群沸泉,是唐初遣使吐蕃時的必經之地,西藏地熱地質大隊進行過勘探,測得的鉆孔內最高溫度125.5℃,此地不宜發展地熱發電,因此“1998年西藏地礦廳和當地縣政府等多家聯合投資新建了一座以熱礦水醫療和保健為主體的圣藥泉度假中心,建成兩個室內溫水池和一個室外游泳池。近期還將開展種植業養殖業,洗滌及加工業等方面的熱水綜合利用項目建設 。”
西藏有些城鎮直接利用熱泉水供暖。規模比較大的有錯那熱水城和浪卡子縣確真村。錯那縣城海拔4338米,年平均氣溫0℃度,一月份的平均氣溫-10℃,但1998年的冬天最低濕度達到-43℃,而且持續時間長達2個月。盡管城鎮居民都用電爐,仍難以抵御冬季的酷寒,所幸錯那城蘊藏有63℃的溫泉,以致各家戶室內溝渠縱橫。1984年縣政府投資45萬元修建了兩條架空熱水渠道,除了干部職工外,還為幾百戶居民供應熱水。確真村55℃熱泉水通過暗渠引入家家戶戶。村內小浴池對一些皮膚病有明顯療效,而浴池兩端的住戶每逢冬季,室內春意盎然,鄰居都 把盆花移來越冬。
西藏獨特的地熱地表現象也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無限的商機,尤其是科學探險旅游,旅游者不計路途的遙遠和艱辛,不貪豪華賓館和美味佳肴,唯一所求就是目的地的景觀和科學價值。應該說,溫泉在西藏比比皆是。如普蘭縣的瑪旁雍錯沸熱泉區,它北倚神山岡仁布齊,西傍圣湖瑪旁雍錯,歷來是藏傳佛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朝圣之地,其中的曲普鈣華洞穴又是他們的坐禪之地,沸泉頻發水熱爆炸深受科學家青睞;又如藏北尼瑪縣的絨瑪熱泉區,獨特的氣象和水文形成的鈣華石林冠絕全球,其中我認為最具有科學考察和旅游價值的莫過于間歇噴泉。T·S ·布賴恩在1979年出版的一本書中說:“西藏至少有12個間歇噴泉,致使年楚河一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間歇泉區之一”。他所說的間歇泉位于南木林縣和納木錯之間,現在似乎已經消失。現在西藏最大的間歇噴泉為昂仁縣的打加(原名搭各架)和謝通門縣的查布間歇噴泉。兩者的特點除了海拔高(打加的海拔超過5000米)以外,周圍上百公里范圍內都不存在現代或近代火山。由此國際上通行的間歇泉形成機制必須改寫。美國地熱界權威D·懷特博士80年代中期特別想來西藏一 探究竟,但后來沒有成行。因此,我作為研究這方面的工作者,呼吁西藏應加大對此的宣傳,以期大量科學旅游者前來探險考察,從而從更多方面和更開闊的思路來開發西藏的地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