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芬

在珍貴的藏文文獻中,有一份藏歷羊年(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由元朝帝師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從元大都發往博東葉地區的一份法旨。博東葉在后藏地區,當時管轄這一地區的是經師(軌范師)輦真袞。輦真袞可能是喇嘛教小派博東派的一位高僧。據羅桑曲吉尼瑪著《土觀宗教源流》稱,博東巴喬南杰(1306-1386)從覺囊派大師篤補巴喜饒堅贊學成后創立博東派。上文提到的博東葉是在博東創派之前,由帝師發給輦真袞管轄的博東葉地區的一份法旨。
該法旨原件為白紙,右行藏文長腳無頭字(tshugs ring或譯“榜書”),共12列,上方有法旨的專用印鑒,下方正文末尾有八思巴蒙古文拼寫漢文的朱印一方,印文為“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是元帝師的官印。文件通長92 .3厘米,寬53.7厘米。
法旨譯文為:
奉皇帝圣旨
袞噶羅追堅贊貝桑波(《元史·釋老傳》作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帝師法旨
軍官、軍人、斷事官、金字使、萬戶長、千戶長、地方官、地方守衛、來往收檢者、驛站的人們、官員及世俗百姓們一體知曉:
軌范師(經師)輦真袞管轄的博東葉所屬之秋桑、卡歐龍、洋玉、若錯、熱地區的寺廟、奚谷卡、寺廟奚谷卡的僧眾、弟子及土地、河水、草場三者,牧場、牲畜等無論是什么,遵照皇帝圣旨,不得增收前所未征的差、食物、烏拉;不得強令飼養牛馬;不得迫使馱馬支烏拉;不得在寺廟設帳篷、擺攤出售;不得依氣力奪要。為使其安穩地住坐,執把行的法旨給予了,若見法旨仍逆行,豈不畏懼。這里的人們亦不得違法。
羊年十一月初八日,
書于大都大殿
元朝對西藏地方的統一
13世紀初,蒙古崛起北方。1206年蒙古各部以成吉思汗為領袖,開始以武力進行統一。于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使原屬西夏和金的青海、甘肅等藏族地區相繼歸順蒙古。這對西藏地方政治宗教的首領們發生了強烈的影響。于是,一部分西藏地方首領遙相歸附。同時,由于西夏與西藏的喇嘛教薩迦派一直有著密切往來,而薩迦派在西藏地區又是頗有勢力的教派之一,因此引起了成吉思汗的注意,希望通過籠絡宗教勢力來征服西藏,遂派人送信給薩迦派首領薩班貢噶堅贊 ,表示蒙古尊崇佛教,并延聘喇嘛。
當時西藏各地方勢力懾于蒙古軍隊威力,便集議對策,并派出雅隆覺阿第悉覺噶與蔡巴袞噶多吉兩位代表去向成吉思汗請求納貢降附。自此建立了西藏地方首領和蒙古王室的初步聯系。
窩闊臺即汗位后,將甘、青地區劃歸其子闊端作為封地。闊端為了進一步控制西藏,公元1239年曾派大將多達(多達那波)率軍西征入藏,沿途對自動歸順和納款的人不加傷害,并讓其首領官員依舊管理地方,對進行抵抗的人則用武力鎮壓 ,兩手結合,使得大多數地方勢力納款歸附,年內順利抵達前藏。
當時止貢派準備抵抗,多達逮捕了不與合作的止貢派行政長官貢巴釋仁,幸有止貢寺寺主京俄仁波且扎巴迥乃(1175-1255)鼎力相救,才免其一死。京俄遂把西藏木門人家的全部戶冊交給多達,接受蒙古統治。
多達的這次出征,采用武力和招撫相結合的辦法將全藏納入統治之下后,按照王子闊端的命令,在西藏對各派高僧進行了考察,并寫信向闊端報告說:“在邊地西藏,僧伽以噶當派歸大,最講臉面的是達隆的法主,最有聲望的是止貢派的京俄,最精通教法的是薩迦班智達,從他們中迎請哪一位,請頒明令。”(恰白· 次旦平措等著《西藏通史松石寶串》轉引自五世達賴《西藏王臣記》)
闊端見信后,深感用武力征服西藏容易,而長治久安則有一定的困難,根據多達的建議,決定改用宗教羈糜政策,利用佛教領袖人物來統一和治理西藏。1244年,他派專使送信給薩迦寺,召請當時德高望重的著名喇嘛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簡稱薩班)前往涼州與他相會。
薩班見信后,決定讓其兩位侄兒八思巴(時年10歲)和恰那多吉(6歲)先行赴涼州,以安闊端之心;自己則待與各派勢力就西藏歸順大蒙古國的有關事宜交換意見后再行前往。史籍記載,他抵達前藏時,止貢巴、蔡巴、達隆巴等派的首領人物與他相會,各自贈送了大量禮物,希望他為了西藏的利益前往蒙古后,在宗教方面對各派進行護持。1246年8月,65歲高齡的薩班抵達涼州。次年與闊端見面后,向闊端商請歸附,表示愿意向蒙古王室隨土納貢。這便確立了西藏地方與蒙古王室的隸屬關系,也奠定了后來元朝中央王朝對西藏地方進行管理的基礎。 自元朝開始,700年來中國的封建王朝有過更替,社會狀況有過重大變化,國體和政體也有過幾次更改,但這種隸屬關系并無改變,歷屆中央王朝對西藏地方都一直行使著完全的主權。
元朝統一全國后,結束了西藏長期以來的割據分散狀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新政體。西藏地區作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統一于元朝中央的管理之下。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封西藏薩迦派的宗教領袖八思巴為“大寶法王”、“ 國師”,授權八思巴管理西藏政事,并派專使到西藏,了解當地情況,調查各地戶口,確定貢物數量,在藏族地區各地設置驛站,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交通系統。
帝師制度的創制
1264年,元朝創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管轄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事務,授命八思巴領總制院事。元朝從此建立起管轄藏族地區政教事務的中央一級機構,八思巴成為中央政權的一位高級官員。在這一中央機構之下,元朝在西藏還設置了“宣慰使司”(《元史》稱“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三路宣慰使司都元 帥府”),隸屬于宣政院。
1270年,八思巴因造字有功,被忽必烈封為“帝師”,西藏地方因得“設官分職領之于帝師”,“帥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軍民通攝”。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帝師,這就是元代第一位帝師,自此之后,元代歷輩皇帝都必定遵奉一位薩迦派高僧為帝師,常居北京,遂成定制。在元代88年國祚中,一共有9朝皇帝,現有文字可稽考的,西藏高僧受封為大元帝師的,先后共有13位,受封為“攝帝師”(代理帝師)的有一位。
帝師是元朝的一個特殊職位,既是皇帝的宗教教師,又是全國的佛教領袖,在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歷代帝師都由皇帝任命,作為元朝中央朝廷一員命官,執行朝廷命令,管理西藏地方的政教事務。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中較高級官員,都是由宣政院或帝師提名,由皇帝任命的。中央對于西藏地方的政令由帝師副署,傳皇帝詔命行之。帝師雖然常居北京,但常以元朝官員的身份向西藏發布命令,“帝師之命與詔敕并行西土。”(《元史》卷202,列傳第八十九,第4520頁)。
帝師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簡介
本文所談的法旨是第8代帝師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按:公哥羅古羅思監藏是他的本名, 班藏卜是對修密法高僧的尊稱)于延祐六年頒布的。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是薩迦昆氏家族后裔,八思巴侄孫,“尚師達尼欽波之子索南桑波(福賢)早死于朵甘思,復于烏思藏之地娶七妻,一妻名袞噶本(慶喜億,1299年)生子袞噶羅追(慶喜慧,即公哥羅古羅思監藏),赴霍爾地。”(五世達賴喇嘛《西藏王臣記》藏文北京版,第133頁)。
元仁宗延二年(公元1315年)二月庚子,詔以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為帝師,賜玉印(《元史》卷25,仁宗本紀二),英宗至治元年(辛酉,1321年,藏歷陰金雞年)以師猶子之子公哥祿魯斯監藏嗣帝師位,俾修其法”(《佛祖歷代通載 》卷22)。
在夏魯寺保存的元代文書中,有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在泰定二年(牛年,1235年)以帝師名義自大都發至烏思藏的一件文書,說明他曾任仁宗(普顏篤)、英宗(格堅)、泰定帝三朝帝師。這與《紅史》記載的他曾任仁宗、英宗、泰定帝三朝帝師的史實相符。卒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十月。
對法旨的簡單述評
這件法旨是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任帝師后的第四年,也即公元1319年為保護寺廟及其領主的利益,以朝廷命官的身份發布的法旨。法旨的主旨,是通過正式賜封,保護輦真袞經師對博東葉寺院所屬莊園的占有權,所以這份法旨具有封建社會封地文書的性質。法旨首先申明寺廟領主對博東葉地區不僅有占有權,而且占有該地區的百姓及土地、河水、草場、牲畜及一切,任何人不得侵占。對寺院及莊園的經濟利益加以保護。不難看出,元朝統治者深知喇嘛教在西藏的影響和作用,并借助喇嘛教領袖人物來幫助自己治理西藏的功用。皇帝選擇帝師作為宗教老師,并作為朝廷一員命官,執行朝廷的命令,行使對西藏地方的主權,即利用西藏佛教領袖人物的幫助,達到“用其俗柔其人”的目的。故朝廷對帝師倍加崇敬,對寺廟的利益也極力加以保護,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同時,帝師作為朝廷官員,因此對元朝承擔了職責,奉皇帝圣旨,轉發給西藏地方各處的命令或通告,以保護西藏寺院首領享有的一切權益,這對加強元朝在藏區的統治起到重要作用。法旨還告誡地方文武官員,依皇帝圣旨所諭,除原有的烏拉、差役外,任何人不得向各領主屬地的百姓增派新的烏拉差役,或濫支供應。各領主也不準在規定的額度之外,對百姓強取豪奪,濫用權力。為使百姓安居樂業,現將法旨給了你們,有了法旨還違犯的話,將繩之以法。法旨將所有領主與屬民之間的關系,通過朝廷的法令加以肯定,證明元朝政府政令在西藏是得到貫徹的,法旨具有法律效力。由此反映出元朝對西藏地方不僅領有管轄權,而且實施了有效的統治。因此,法旨對研究元代西藏地方和中央王朝的關系,是很重要的文獻資料。
此外,法旨中所用藏文文字與后來明清時代相比較,修飾語句少,保留有古藏文的明潔簡練的特色;藏文字體是長腳無頭字,是沿用至今的榜書體,從而可以看出藏文書法演變的歷史非常悠久。因此,法旨對研究藏文文獻在文體上古今變化的發展過程及其特征,也是很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