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湄/編譯

兩三歲的孩子常常會有一種大人看來感到奇怪的舉動。以下是一些在同孩子相處中常常遇到的事,但愿我們的建議有助于你讀懂孩子的心思,加強你和孩子的溝通。
突然改變主意。出去逛街,2歲的女兒提出要吃冰棒。你買來后,她舔了一口就扔掉,說:“我不要吃了。”然后又嚷嚷說餓。
原委: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是在發展一種能力:進行選擇和試試父母。她的游移只是她進行的一項實驗。她并不是想要東西,她只是想看看父母的反應。
正確做法:給她另外一項選擇,問她是否要餅干。如果她仍然表示拒絕,可以說:如果你不吃冰棒,也不要餅干,你想清楚到底要什么,過一會兒告訴我。給她選擇的權利,其實是對她獨立意識的保護。
責備自己。你聽到2歲的孩子一邊玩一邊在說:“你怎么這么頑皮,不許把小汽車扔到地板上!”
原委:如果他是在說自己或者指著他的玩具說它“頑皮”,其實是個好的信號,他開始重視父母的話了。
正確做法:只需靜聽,不要進去打斷他。但是如果他不斷地責備自己,做父母的就該自省,是不是平日對他的責備太多了。如果是這樣,下次孩子再做錯事的話,用糾正的方法代替責備。如果他亂扔玩具,解釋給他聽為什么這樣不好,告訴他應該怎樣擺放玩具。
尋求挑戰之后又退縮。公園里有騎人的小馬,孩子想騎,但一把他放到馬鞍上,他就開始哭,于是你抱他下來。可是過了5分鐘,他又要騎了。如此反復三次。
原委:孩子見到這樣一個大動物,免不了有些膽怯。但是天然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孩子騎一騎它的興趣。
正確做法:這樣對他說:“騎馬看起來好玩,不過,這匹馬好像太大了。還想不想騎呢?”對很多孩子而言,在聽你說馬的過程中,看看別人騎馬,跟著馬走一圈,對于他待會兒自己騎是大有好處的。然而,如果你的孩子又試了三兩次,仍然不行的話,可以建議他下次再來騎。這種做法鼓勵了孩子繼續接受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拒絕接受現實。你和孩子一起吃香草華夫餅干。吃到食品盒空了,他哭著說還要,甚至你把盒子兜底翻過來告訴他沒有了,他還要鬧。
原委:他不知道“空了”的意思,孩子也不接受他不希望發生的現實。
正確做法:不必去和孩子說道理。把空盒子扔掉,想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以后再有類似的事情,可以事先跟孩子解釋:“我們的餅干一會兒就要吃完了,吃完后,我們出去走走。”
不能解釋自己的行為。你問孩子今天在托兒所干了些什么,他說:“我打了麗麗。”你再問他為什么,他卻回答不上來。
原委:他自己不太明白自己的行為,又沒有足夠的詞匯來表達。一般兩三歲的孩子的詞匯量是兩三百字。而且,他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沖動。即使他出于某種原因打自己的小朋友,也是出于當時的沖動,他根本記不起來是為什么才打的。
正確做法:幫助孩子確認他的感覺,并且告訴他以后怎么辦:“你一定跟麗麗不開心了。下次你不開心了,可以告訴老師,不要去打小朋友。”記住,他還是個孩子,還不知道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但你的教育對他意義重大,等于在告訴他一旦與別人發生沖突將如何處置。
公然撒謊。你在廚房做事,你三歲的兒子把花從花盆里拔了出來,泥土灑落在地板上。你告訴過他多次,不要去碰那些花。他手上還有泥巴,卻拒不承認他拔過花。
原委:他不過是想保護自己,怕挨罵。兩三歲的孩子是非觀念并不明確,有時候你認為錯的事,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游戲。
正確做法:告訴他每個人都會做錯事,但是說真話是最要緊的。然后,讓他同你一起收拾弄臟的地板。把做錯事的后果直接地及時地告訴孩子,孩子多半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其實,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你不喜歡他碰盆花、植物,大可以把花盆放到孩子夠不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