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瑋
通常的識字方式是用圖文并茂的卡片讓孩子來識讀,而我在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個類似游戲的方法,竟使孩子興趣盎然地主動請求認字。
那是初春之晨,我正在閱讀一本散文集,未足2歲的兒子偎進我的懷里,請求我陪他玩。“媽媽要看書。”“洋洋也要。”“洋洋不識字。”“洋洋識。”我靈機一動,指著書頁上的“人”字,將讀音與意思告訴孩子,隨后讓他找出這一頁上的“人”字。他仔仔細細找著,每找到一個,就抬頭望著我,得到鼓勵后就接著找。一連找到四五個,又到下一頁去找。找了兩三頁后,他便心滿意足地到一旁玩玩具去了。原以為他不再會對找字感興趣,不料次日他捧著報紙走來,熱切地叫著:“媽媽,我們來找字。”于是,我倆先復習找“人”,再學習找“犬”。從此,只要孩子主動提出要“找字”,我們便認真地找一回。認得“大”字后用遷移法認“小”、“中”等字。由“中”字延伸至“上”、“下”。日積月累,孩子認得的字多了,“找字”游戲慢慢由書報刊轉移到路牌、廣告、商店招牌甚至是公告。每每見著他已識的字,孩子便會興致勃勃地指給我們看,家人與路人的贊賞成了他以后學習的動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找字”游戲與孩子閱讀少兒讀物慢慢結合起來,父母邊講故事,也請他將已識的字念出聲來。這樣,既聽到了新故事,又溫習了學過的字、詞,往往事半功倍。現在,孩子已4足歲了,常常獨自閱讀低幼讀物,由圖到文自己試著認字,我則時時留意糾正他的錯解。
“找字”既便于孩子識字,又將學習設定在游戲之中,這是一種我的孩子喜愛的方法,它引領我的孩子輕松愉快地步入識讀漢字的殿堂,但愿有更多的小伙伴會對爸爸媽媽說:“我們來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