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
某女友面臨婚變,她來自外地,如果離婚,不知去往何處,想到未來茫茫然。
"下一步你打算怎么辦?"我問她。她暫投奔我這里。
"不知道。""是否想過先回家靜靜心?""我遠嫁異地,就是想離開我的家。""為什么?""可能因為小時候我媽媽對我太嚴厲了。她經常打我,有時我簡直不相信我是她的親生女兒。上中學時,有一個星期六,我上半天課,回到家里有點累,睡著了。我媽媽回來敲門我沒聽見,也沒像平常那樣把飯做好,她就一頓暴打,拿起一根很長的針朝我胳膊刺過來,流了好多血。我都傻了。我對她說,長大我只照看爸爸,絕對不會管她,她打得更狠了。"說到這時,她眼里滿是氣憤的眼淚。事隔多年,說起來情緒還很激動。
"家里規矩很多,我在家不能坐在床上,床永遠一絲不亂,平平整整,不能有一點褶。坐在椅子上腰不能彎,走路更要腰板挺直,吃飯不能出聲……太嚴厲了,要求太多了。對一個孩子來說,有些事他是做不到的。我有點恨她,發誓長大一定要離開這個家。她對我兩個姐姐就不這樣,為什么偏偏對我這樣?太不公平了。"她無法釋然。家是溫暖的歸宿,情感的寄托;父母是人所能擁有的最親近的人,但傷害和驅逐卻恰恰來源于此,人內心凄涼苦澀的感受將會多么強烈啊。這實在是悲哀。
女友的經歷使我心生感慨。早期的經驗對個人行為有著長期的影響,作為父母不得不慎重從事。
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大致可分為民主式和權威式兩大類。民主家庭里,雙親具有很高的容忍性,他們尊重和愛護孩子,恰當地把握慈愛與嚴格的分寸,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各種權益,鼓勵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現。在權威式家庭里,父母的限制與控制較多也較嚴,行為的規定與準則都由雙親決定,孩子的權利、意愿遭到完全的忽略。父母視孩子為自己的私人所有物,不能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來尊重。兩種控制模式的結果完全不同。來自民主家庭的孩子,人格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孩子外向、活潑、主動、自信,能夠自我接納;而來自高度控制家庭的孩子,人格上總有些偏離正常,或極端叛逆,形成反社會人格,或心懷疑惑怨恨,順從、壓抑、神經質、社會適應不良。他們可能會逃離不愉快的家庭,但卻無力建立一種可以使他們感到滿意的生活,甚至不自覺地重復他所厭惡和深受其害的家庭交往模式,早年生活的不良影響持續將終身。
我為朋友的未來深感憂慮的同時,還懷著真切的憂慮及善意奉勸準備做和正在做父母的人們,要慎為人母人父,要懂得一點為人父母的藝術。愛是需要方式的,不當的管教會給孩子帶來持續終身的影響。為人父母的責任是天下第一重大的,父母在塑造人,孩子的未來是由這種塑造決定的。還有什么比人更重要?世間的一切都因人的存在而有價值,因健康人類的存在而呈現美好。慎重啊,身負重任的父母們!(金梅)圖/鄒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