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園

天氣逐漸變冷,常有年輕的父母來醫院咨詢:“我們的寶寶一到冬天就手足冰冷,畏寒,該怎么辦?”
眾所周知,小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體內的溫度常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變化,冬天容易出現怕冷的現象,這就需要父母掌握一些科學的護理常識,助孩子平安過冬。
嬰兒初生,肌膚嬌嫩,宜用薄絮護其背腹。中醫認為,小兒陰陽稚弱,氣血未充,若冷暖不節,寒暑侵襲,易生疾病。所以小兒衣服,必須隨氣候變化而增減,不能用重裹多穿的消極方法防止小兒傷風感冒。隋代醫學家巢元方認為:小兒初生,衣服不宜穿得太多,更不應總是放在密不透風的屋子里。否則,不見風日,肌膚脆軟,就如同草木不見陽光一樣不耐風寒。
《小兒病源方論》提出了養子十法,其中關于注意寒溫的有以下幾點:
1.背要暖:如背受風寒,傷于肺俞經,使嬰兒抵抗力減弱,容易發生寒熱、咳喘、嘔吐等癥。
2.腹要暖:腹部為脾胃所在,如腹部受冷則能影響消化,而發生腸鳴、腹痛、嘔吐、泄瀉等癥。
3.足膝要暖:足膝受冷可以損傷下焦元陽,減弱防御功能,易生寒濕泄瀉等癥。俗話說:“寒從腳入。”鞋襪尤應厚實溫暖,最好穿布底的棉鞋,既能保暖,又不潮濕,免致足底冷濕而受寒。
4.頭部要涼:小兒為純陽之體,頭為諸陽之會,過熱則陽氣上亢生火,容易出汗及患頭瘡目疾等癥。
另外,很多父母在冬天都把孩子關在房間里,生怕孩子受風著涼。其實,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經受寒冷的刺激,有利于預防傷風感冒。《諸病源候論》說:“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數見風日,則血盛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對幼兒發育不良如五軟(頭頂、口、手、足、肌肉衰弱痿軟)和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等發育遲緩,以及龜背、雞胸等,戶外的陽光尤為重要。
當孩子怕冷比較厲害,同時伴有面色恍白,精神萎靡,大便稀溏,舌質淡胖等癥狀時,中醫建議可用溫養脾腎的方法來治療,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炮附子3克、干姜3克、炒白術9克、炒黨參9克、茯苓9克、甘草3克,每日一劑。(上述藥材在普通中藥店就可買到)也可用栗子仁與白糖適量,將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調勻喂服,每天1-2次,連服3-5天。在飲食方面可稍增加些肉食類菜肴,以增加脂肪和熱量,羊肉和狗肉性熱,食之能御寒,不妨給孩子多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