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次仁

昌都地區位于自治區東南部,為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四省的結合部。地處橫斷山區“三江”流域中上游,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山地多、平地少,地貌以高山、高原為主。幅員面積10.86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09萬畝,草場面積8629.3萬畝,林木面積345.27萬公頃;全地區有58.4萬人,其中農牧民人口54.1萬。
昌都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其氣候的顯著特點為:氣溫低,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旱雨季節分明;由于水熱條件的地理性和地形變化大,氣候類型眾多,屬典型的“立體型"氣候。年平均氣溫7.6℃,氣溫呈南高北低趨勢;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全年無霜期38—161天,年平均日照時間2139—2776小時;全地區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降水量由東南向北逐漸增多,且多集中于6、7、8三個月,具有旱季時間長,雨季分明的特點。
近年來,在地委、行署的領導下,依靠科技農牧業生產連續六年豐收,打破了徘徊不前的局面。農牧業是昌都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它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社會其他行業的發展;林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在西部大開發中,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承擔著重要的職責。認真做好林業工作,使昌都林業能夠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昌都乃至我國西部的生態環境建設都有著特別重大的價值和意義。
農業連續6年豐收
1994年以前,昌都糧食生產一直徘徊在2億斤以下,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談會以來,農業生產連續獲得豐收,每年以2000多萬斤的速度遞增。單產由300斤上下提高到420斤,但是人均占有糧食水平增幅不大,僅從1995年的人均占有357.9斤提高到1999年底的490斤。 這幾年糧食產量增幅較快的主要原因歸納起來:
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種子工程增產效果顯著,在同等條件下,良種增產幅度在30%以上,甚至一倍;三是各項基礎設施的改善,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去冬今春全地區維修水渠5899條,水塘1967座,新修大小水渠112條、水塘42座,增加灌溉面積1.28萬畝,基本保證了生產用水;四是強化基礎地位,加強領導;五是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在大力推廣良種、化肥深施、增肥節種、病蟲草害防治等實用技術的同時,加強了組裝配套技術的推廣和技術培訓。
在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實行農牧結合,壓縮糧食種植面積,擴大飼料種植面積。根據建設生態農業,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和各種氣候條件等因素,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還草還林,對各種氣候條件保證率不到50%的海拔在3900米以上的耕地全面還草,將耕地面積穩定在60萬畝。根據這一思路,三江兩岸和三江的一、二級支流兩岸的臺地化為糧食主產區。該地區耕地面積達到40萬畝,糧食產量占到全地區糧食總產量的80%以上。通過對該地區基本農田的全面改造,提高物質裝備水平,全面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高質量的穩產田。到2005年,這一區域平均單產達到700斤,生產糧食2.8億斤,同時將這里建成飼料、飼草生產基地,成為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的高產優質高效農牧經濟發展的腹心地。
畜牧業發展的4項措施
畜牧業是昌都地區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但畜牧業又基本上是以天然草地為支柱的粗放型牧業,牲畜終年在天然草地放養,僅在冬春才有極少量的補飼。截止1999年底全地區各類牲畜存欄達345萬頭(只匹),肉類產量達到45219噸,奶類產量達到50261噸,毛絨總產量達到1079噸。人均占有肉奶分別為156.4斤和169.7斤。
近年來,畜牧業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進一步落實完善草場承包責任制,進一步明確草場的責、權、利、建、管、用,徹底打破草場大鍋飯;
二、加強草場建設。全地區共完成草原三滅30萬畝,草場圍欄18萬畝,草原施肥150萬畝,人工種草10萬畝;
三、高度重視抗災工作。目前成畜死亡94887頭(只匹),死亡率2.7%,死亡率比去年同期減少0.3%,新生仔畜成活810429頭(只匹),成活率90.4%,比去年下降0.5%;
四、加強疫病監控和對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
昌都畜牧生產區主要集中于丁青、類烏齊、江達、邊壩和39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將這一區域建成夏秋架子牛羊放養基地,冬春將架子牛轉移到氣候相對較好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實現改放養為圈養,改零散養殖為規模化養殖,加快牲畜生長,加快出欄,加快周轉速度,提高商品率,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
天然林保護和林副產品開發
昌都地區是西藏第二大林區,有著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有林地面積123.49萬公頃,灌木林地面積221.7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362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31.71%。金沙江流域的森林植被是構成長江流域和三峽庫區綠色屏障的第一道防線,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維護生態平衡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昌都地區林業建設的總體布局如下:
一、“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高原寬谷區。該地區地貌為高原寬谷類型,氣候屬高原溫帶濕潤——半干旱類型,基本特點是冬寒夏涼,冬春干旱,霜期長,降水量相對其他地區要多,且集中于夏季。本區林業建設的方向是天然林保護、荒山封育和營造多功能防護林;
二、“三江”中游山地區。該地區屬于山地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類型,森林主要分布在“三江”及其支流兩岸海拔3000——4400米的山地。本區林業建設的方向是天然林保護,種植經濟林木和發展森林旅游;
三、“三江”南部高山峽谷區。該地區氣候屬山地暖濕帶半濕潤——半干旱類型,垂直變化明顯,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熱量條件好,可發展多種經濟林木。山地森林廣泛分布,林副產品豐富,滇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也有不少分布,是昌都地區的主要林區。昌都林業建設的方向是天然林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發展經濟林木和開發林副產品利用。
昌都地區地處西藏東部,山高水險,交通不便。農牧業是該地區經濟的支柱,全地區農牧業總產值達到5.33億元,占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70.3%,其中農業產值1.59億元,牧業產值3.49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393.87元。建設和發展該地區的農牧業不僅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也是開發和建設其他行業的基礎;林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昌都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更是關系到長江中下游幾億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