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吉 文群太

早就聽說康巴人是全藏區最執著的藏傳佛教徒,康區有最高最大的瑪尼堆、最鮮艷最亮麗的風馬旗、最悠久最興盛的藏傳佛教寺院,這回身臨其境,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了一回康巴人,領略了一把藏東的宗教文化。
感謝昌都地區交通局長澤洛,派給我們地區最好的車子--沙漠王子V8,使我們得以在短時期內,盡可能多地走訪藏傳佛教在昌都的代表寺院。昌都地委統戰部的邊巴次仁,更是全程陪同,既給我們導游,也是我們的翻譯,令我們此行增色不少。
邊巴次仁介紹說,歷史悠久的本教在昌都地區影響很大,而最先在這里傳播和發展的藏傳佛教派別則是薩迦派和噶舉派。噶瑪寺是噶瑪噶舉派早期的圣地。明代以后,格魯派創建了強巴林寺。據地區宗教局統計,民主改革前,整個地區寺院格魯派有322座,寧瑪派212座,噶瑪噶舉派117座,薩迦派52座, 還有一座天主教堂。
格魯派古剎---強巴林
我們于6月27日下午來到強巴林寺,受到寺管會副主任的熱情接待,甲納仁布齊也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向我們介紹了強巴林寺的有關情況。
強巴林寺全名昌都格登強巴林,位于昂曲河和扎曲河匯合處、藏東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昌都鎮,是格魯派在拉薩建三大寺后,在康區發展的第一座格魯派寺院,也是拉薩三大寺外全藏區格魯派建寺歷史最長的古剎。
宗喀巴大師16歲赴藏學經途中,在昌都住過一夜,預言此地風水絕佳,適于建寺弘法。后來類烏齊白格千戶的兒子向生西繞桑布在色拉寺學成后,受宗喀巴大弟子賈曹杰委派,于公元1437年,返回家鄉創建了強巴林寺,并成為寺院第一任堪布。向生西繞桑布圓寂后,直到13任堪布以前,一直聘請寺院內外的著名高僧擔任堪布。
第14任堪布是三世帕巴拉(第一世帕巴拉德慶多杰的父親是宗喀巴的親傳弟子),從此帕巴拉成為強巴林寺寺主和該寺五大活佛之首。歷世帕巴拉、西瓦拉、甲納朱古、嘉熱朱古和貢多朱古等五大活佛中,先后被清政府冊封過的有六世帕巴拉,他于1719年被康熙帝賜封為"闡講黃教額爾德尼諾門汗",賜發印信,成了康區四大呼圖克圖之一;七世帕巴拉時,乾隆皇帝將帕巴拉前輩的呼圖克圖銅印更換為銀印,并為寺內修了一座廟宇,賜書御筆"祝厘寺";九世帕巴拉時,同治皇帝將帕巴拉原"諾門汗"名號改為“呼圖克圖”,并賞銀印;
1864年貢多活佛以呼圖克圖列名冊檔;1903年六世西瓦拉被冊封為"通成禪師";八世甲熱活佛冊封為"博善禪師"。
強巴林寺作為康區規模最大的格魯派寺院,解放前不僅是昌都地區的宗教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帕巴拉是該地區的政教首領。強巴林寺專門設有兩個政教管理機構,分別主管政務議定、差稅攤派、征收、推選堪布、宗教活動及僧眾等管理。
所有事務最終須經帕巴拉活佛批準。在帕巴拉圓寂或幼年期間,政教事務由四個朱古中的其中之一來臨時負責。
輝煌的寺院建筑藝術是藏傳佛教文化的精粹。強巴林寺以大經堂為正殿,周圍由兩座度母殿、辨經院、格朵拉章、嘎丹頗章、九個扎倉、印經院、如來八塔等建筑群所環繞。這些建筑無論在整體布局和工藝技巧方面都達到很高水平,融合藏漢建筑工藝,在空間組合規則方面應用體量、形制、質感、尺度、比例、結構、色調和光影等手段來細致嚴密塑造。寺內珍藏著數千萬金屬、木頭和泥塑造的各類佛像以及唐卡、法器、藏文經典等文物。該寺在鼎盛時期所轄分寺有130多座,分布在昌都各地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宗教政策在西藏進一步貫徹落實,強巴林寺的大門重新向信徒開放。國家先后給強巴林寺撥款2000多萬人民幣,用于維修和贖買"文革"期間被占用的寺院屬地。據寺管會副主任講:修復后的強巴林寺從建筑規模、佛像數額、壁畫完整等方面與原貌可以比媲。原來的僧眾陸續返回寺廟,還招收了新的僧人,現僧人數達到851多人,其中有26位格西。
80年代初,班禪大師提出,在寺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正常宗教活動的同時,因寺因地制宜開展“以寺養寺”。《西藏自治區宗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宗教活動場所要逐漸走以寺養寺的道路。各級政府對以自養為目的的各種生產和服務等事業,應給予優惠政策并加以扶持。因此,強巴林寺在現有條件下開展了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寺院現有500畝農田,另外,在寺屬800多畝地上正在建造昌都地區文化游覽區、賓館等。寺院還有木材加工廠、糌粑廠、5輛大車、2輛小車。該寺負責人介紹, 寺院平均年總收入達到200多萬元人民幣,基本維持寺院正常佛事活動、維修寺廟、改善和提高僧眾生活。
類烏齊寺
"先朝拜拉薩大昭寺,再去查杰瑪大殿"。
按照藏族信眾的說法,西藏這兩所寺院必須朝拜,大昭寺里的覺臥佛像必須拜,幾乎是眾所周知,而查杰瑪大殿就非一般人都了解了。
類烏齊藏語意為大山,屬典型的高山峽谷氣候。6月28日早晨6點,我們沿黑昌公路驅車前往寺院。一路上,果然是看不盡的美景:青山碧綠,林木森森,更有那唐蕃古林參天挺拔,花繁草茂的草壩子綿延不絕,一群群肥嘟嘟的牛羊游弋其間 ,令人贊嘆不絕。100多公里的路途,我們的相機咔嚓咔嚓,未到寺院就已照完十來個膠卷。
上午11點到達納依塘平川,遠遠望見寺廟紅白黑相間的院墻和閃閃發光的金頂。
再走十幾分鐘,就已立足于其闊大的廣場了。寺管會副主任先帶我們參觀查杰瑪大殿,并介紹說大殿是昌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剎之一,距類烏齊新縣城30公里。
類烏齊寺屬達垅噶舉派。據說很久以前,這里住著富裕的繞西家族,主要經營農業。公元1277年的一天,繞西米吾齊在地里耕種,突然聽到悠揚的誦經聲,發現是位老僧坐在路邊念長壽經,上前盤問,得知他叫桑杰溫,是拉薩以北澎波達垅寺四世法王卡斯之子、噶舉派高僧,想在此地建座寺院。繞西米吾齊就做了他的施主,助他建起了揚貢寺和薩瑪大殿。桑杰溫自然做了首任法臺。1326年,烏堅貢布法臺又修成查杰瑪大殿,影響日益擴大,成為達垅噶舉派在藏東的根據地和主寺,該寺所傳教法號稱"達垅瑪唐"即下部達垅,與拉薩"達垅亞唐"(上部達垅)并稱于世。
類烏齊寺本名應為揚貢寺,待主殿查杰瑪建成后,因大殿造型獨特、華麗宏偉,成了下部達垅噶舉主寺的象征。又因寺院建于類烏齊納依唐大壩,故人們稱之為類烏齊寺,藏語則通稱為查杰瑪或格培林。
寺院法臺以"溫舉"(家族子侄繼承)方式傳承,從桑杰溫至今已傳23代,第12任法臺時形成活佛轉世系統,共有"節仲"、"龐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統。
歷史上是康區最大的寺廟之一,曾長期掌管這一帶的政教權力,有屬寺58座,分布于昌都、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信徒甚眾。歷史上常住僧人達2500多,直到20世紀中葉,還有近2000名僧侶。
類烏齊寺受到歷代中央王朝的重視。相傳元泰定帝在位時,瑪卡太后前往藏地朝圣,路過該寺,以一半財產作為供養。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封其第三任法臺杰娃參堅為大國師,賜冊印和官衣官帽。清雍正帝賜封13任法臺龐球阿旺加為諾門汗呼圖克圖,賜金冊金印,并為寺院親書"法震西"金字。光緒帝賜封其21任法臺袞噶朗杰為諾門汗呼圖克圖。
查杰瑪大殿主體高近30米,分為三層,第一層為條花殿,墻高13.5米,外墻用紅白黑3種顏料涂抹豎形紋飾,每道豎條寬1米多,殿內有巨型大柱64根,每根高達 15米,其中4根直達3層殿頂。殿內隨處可見塑制精美的各類佛像和唐卡,據介紹 ,歷史上這里曾供有4萬余尊大小佛像。殿中第二層為紅殿,外墻涂紅色,樓高9米,殿內墻上彩繪噶舉派歷代祖師和高僧大德,形象展示該派產生、發展和興盛的歷史。 第三層為白殿,涂白色,樓高5米,殿內珍藏著寺廟的鎮寺之寶: 相傳為桑杰溫從上部達垅帶來的釋迦牟尼紫金佛像,據說佛像內有佛陀的舍利和一節指骨;元明清時的唐卡精品數十幅;有用金、銀汁寫成的經書,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不同歷史時期的金屬造像,雕刻精美的經板,傳為格薩爾大王及部將用過的馬鞍和寶劍,八瓣蓮花的時樂金剛像等。這些珍寶不輕易示人,前往觀瞻朝拜者只能透過鐵絲網觀看。
不同于藏區其它寺院依山而筑,類烏齊寺建于平壩上,但其恢宏氣勢,絕不遜色。尤其是站在查杰瑪高高的三層樓上,憑欄遠眺,納依唐平壩與類烏齊鎮盡收眼底。與寺院相比,古鎮民居顯得低矮,但其院落中停放的輛輛綠色大卡車,以及一排排的白色校舍,卻令人在這偏僻的山區分明感到現代化的腳步。
本教古寺孜珠寺
本教藏語里稱為"本波曲魯",是佛教傳入以前藏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原始宗教。最初稱為"朵本",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信奉多神,自然崇拜,屬于一種原始巫教。民間有專門的宗教職業者,舉行各種祭祀儀式。后來,從象雄地區向全藏區傳播了一種由辛繞米沃且創立的本教,這種本教不僅有比較系統的宗教理論,還有一定的宗教組織和道場制度,標志著本教已開始走向成熟,被稱為"恰本",即外來本教。至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吐蕃,與本教發生激烈沖突,此后在對抗中互相逐漸吸收和融合,最終形成了一種理論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本教,人們稱之為"吉本",即本土化的本教。
由于可靠材料的缺乏,至今人們對于本教傳入昌都的時間及傳播路徑都很難做出詳細的論述,但從傳說和遺跡中卻可以看出,佛教傳入之前,本教在昌都已十分盛行。藏傳佛教的傳播,激起了與本教的強烈沖突。昌都地區文化局副局長土呷先生向記者講述了至今在噶瑪寺附近,仍然流傳著的一個關于噶瑪巴·堆松欽巴與一位本教大師斗法的故事:
噶瑪寺位于昌都縣扎曲河上游約120公里,到寺院必經一個叫"勒特"的地方,民間傳說里說,勒特山坡上,原本是有一座本教寺院的,現在只要前去噶瑪寺,當地的人們還會向游人指認。當時,在寺院里住著一位本教大師,他每天都要派一位小僧人守著山口的路,叫他不要放任何人過去。一天,一條餓狗經過山路,小僧人心想,師傅講不讓人過,沒說不讓動物過,就讓它過去了。傍晚回寺,向師傅報告,師傅立刻驚惶失措,說此處已不是我們久留之地,就放棄寺院,朝圣去了。而那位化身餓狗騙過小僧的噶瑪巴·堆松欽巴就在這里創建了他的第一座寺院--噶瑪寺,也由此創立了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
從故事可以看出,這里曾是本教地盤。而且,直到目前,昌都地區某些地方本教仍然非常興盛,如丁青和左貢地區就是昌都本教寺院最多的地方之一。據地區宗教局1991年統計,昌都地區開放的本教寺院共有55座,其中丁青縣31座,左貢9座,江達6座,洛隆5座,八宿3座,昌都鎮1座。 目前,昌都共有本教寺院94座,其中,最大的當屬孜珠寺。 
孜珠寺不僅是昌都地區最大的本教寺院,在全西藏,它也是規模最大、教徒最多、儀軌保留較完整的本教寺院之一。寺廟位于覺恩鄉境內,距縣城45公里。據《孜珠寺簡史》記載,“藏族第一位國王聶墀贊布的兒子木墀贊布時期,從象雄邀請了108位本教智者, 分派到藏區的上(衛藏)、中(康巴)、下(安多)修建三十七座本教道場,比較有名的九座分支道場中有協來加嘎,指的是孜珠寺”。
孜珠是藏語直譯,指六山峰頂之意,宗教上象征六度波羅蜜。據稱由藏王木墀贊布(生于公元前1075年)創建,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到羅丹念布時代,孜珠寺進行過一次擴建,并刻印經書、塑造佛像,使寺院初具規模。到喇嘛嘎旺朗加時代,寺院的顯密學經體系進一步規范化和制度化,使其學經體系上了一個臺階。
在歷代活佛和大師們的艱苦努力下,到昌都解放前,孜珠寺從建筑規模、僧人數量、學經體系和跳神風格等方面,都已成為昌都地區本教寺院中首屈一指者。目前有僧人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