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畏 圖/本刊資料室 漫畫/魏海波
高科技有時是極度不可靠的,信息流通的方式越單一,被監視和破壞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的高技術就是把某條道路的極度全理化,為了讓這條道路能夠暢通,人們不惜變賣非常多的原則,堵死其他的路口,不惜死背非常多的定理,不惜培養許多匹只認識一條路的笨馬,不惜讓數千萬的工程師整天圍著一兩個原理打轉,不惜讓全世界有點知識的人都天天依賴它。這本來就是不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
每次發伊妹兒,我都要打電話核實一下,問對方收到沒有。結果不問不知道,一問才知道有許多信對方根本就沒見蹤影。于是我就再發,發了七八次,可對方仍舊不承認收到了郵件。有人第一天就收到了,但全是亂碼,我怎么給他發,都是亂碼。
我沒有辦法,只好給他發傳真,或者寄給他。
利用網絡能干啥?幾乎所有的網站領導都會悄悄地告訴你:我們將來要發展電子商務。現在是在賠錢,但我們不是心甘情愿要賠的,現在忍辱負重,甘當白癡,目的是為了增加知名度。我們現在拼命攢名聲,勾引網蟲,成名后,賺錢就容易了,因為社會在名人面前,往往會變得像個傻瓜,主動把錢掏出來送上。
于是我就想起了古代。古代的人實在,以為種出來的才是經濟,有了實物才算實力,能移動的是動物。糧食賣了才算錢,房子蓋起來了才算家,兒子生下來了才有后代。空口說上幾句話,耍弄筆桿劃上幾篇文章,倒賣股票和期貨,都不能算是正當收入,有了不能拿,拿了也會羞恥。
但現在就不同了,農民是人們盤剝的對象,沒有人做了,大家都要休閑和娛樂,在太陽下光著膀子種地是不能干的,這只能當作風景來描寫和歌頌;流水線是不能站的,那樣太累,不符合知識的價值,更是對知識分子權利的蔑視和踐踏,更不可能如同美女帥哥走過大街一樣引起眼球的急速運動。知識是一種投資,十年寒窗,趁著長身體的機會,把心理和智慧也修煉成熟起來,一舉三得,目的是后半輩子能夠過上舒服日子,這是聰明人早都明了的事。所以,現代經濟理論講究的就是不勞而獲,強調的是以空賣空。
網絡既然不新奇,網絡自己也不會創造。記得中國前不久剛剛成立了一個專門經營“跳蚤市場”的網站。其風險投資據說來自于美國,花那么大錢圈來的也許是一塊荒地,因為不知他們超前的想像力不知為何在跳蚤面前停下了腳步。你把一臺破三輪車上到網上,說一下它的特征和價格,然后就等其他人來回應。兩人在上面“伊妹兒”幾遭后,大體談妥了,就要出示自己的聯系電話和真實身份,搭公共汽車或者擠電鐵,趕到上海或者趕到北京,到約定好的地方見面再談。
一陣新奇過后,人們就開始發問了:這么先進的技術(假設電腦和網絡是先進的話),用來干這么無趣的勾當,是不是有些太過“后電子”了?
然而你要是去街上做個調查,許多人到現在也不知道電子商務是什么意思,到底是收取每個上網者的使用費呢,還是利用網絡來開展商業活動。前者倒是有些新奇,因為網絡剛剛面世的時候,提出的宣言是公眾性和開放性的。那么,無數的資金涌到網上來,成立一家又一家標新立異的公司為的是什么?難道都像亞馬遜一樣只圖賣幾本書?看來未必是這樣。所有人都明白:現在是不收錢,等你必須依靠我的時候,我就要動刀了。這與鴉片販子的勾當有什么區別?至于后者,商業是人的本性,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否認商業,商業最終賣的還是大米或者毛巾,大樓或者桌子,而這些網絡根本不可能生產,它只能把信息在上面發布,可發布信息的方法人類有的是,缺少什么也不缺少它。唯一值得驕傲的是速度。
所以最終我們獲得的是速度。可是速度真有那么必要嗎?尤其是在速度不可能獲得人的信任的前提下。一個人如果要獲得充實和安寧,是生活在緩慢中好還是生活在惶急中好?一個人是不斷地催化生命老得快還是不停地調養活得長?
再說虛擬。當我們打電話的時候難道我們沒有虛擬?難道打電話時我們還考慮過國界的存在?難道面對面就不需要虛擬?難道看得見的就不是幻象?熟悉的人你就有控制住的把握?
網絡需要的是誠實的勞動。古人的原則在今天并不會發生變化,雖然網絡刺激了一些人暴發起來的欲望,但沒有網外的工作和實物,一切都是空談。而工作有了網絡的支持,當然可能好一些,但沒有網絡,人類的制造也未必受到影響。人類過去的文明不比現在落后,今后的生活也未必比以前幸福;現代人的思想,其實不外乎是把古人思想打碎后重新組織和翻版。
網絡早晚是要人向外掏錢的,可是他們想掏誰的錢,怎么掏?
參觀過非常多的網站,一間巨大卻空氣不流通的寫字樓,被辦公隔斷成兩平米兩平米左右的一塊,擁有名牌學歷的青春美少男和青春美少女擠在這一片熱哄哄的先進地方,干的卻可能是天下最為無趣的事業:把資料輸進去,更新,點擊。就像中關村那些組裝電腦的民工一樣,本質上是個體力活。
然而他們的老板卻非常引人注目,并且不時地用鍵盤和鼠標制造新的嚇人詞匯,什么知識經濟,什么知本家風暴,什么網絡股。
有了這么一間隨時可以撤走的屋子作為保證,我們當然不能說一家網絡公司是個皮包。網絡確實也在為人們提供服務,可是風險投資商的回報期馬上就要到來,他們到底該怎么回收?
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開一家網上商店。也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到網上銷售,更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到網上買東西,賣的東西也不可能通過網上送到你家,還得由賣苦力的搬運工送來,不可能不付帳,往往是現金。況且,人們喜好群體活動的天性不可能泯滅,所以人還是希望出門時看到活生生的人,喜歡戶外活動,喜歡手挽著手在街上散步。
所以賺錢的第二招是向每個上網者收錢。也許這是必要的,無論是公款還是私款。
但這只是聰明人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股票,套其他人的錢。一家網絡公司上市,風險投資商的目的就達到了,他們可以慢慢地抽身后退,讓苦日子由其他的傻瓜去擔當。想起前一陣子,每每傳來股市飆升的消息時,我的心都會一緊,因為有人賺錢,肯定有人虧本,錢不可能生錢,錢只能套走其他人的錢,就像唐璜,在每一個地方都能騙走一些姑娘的童貞。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貴族出身和不要臉的脾性。所謂的股票,就是大股東們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而發明出來的鬼把戲。我覺得炒股票的人是無恥的,因為他們并沒有誠實的勞動,他們只在投機——玩得再好也是投機。
網絡也是這樣。網絡唯一提高的是速度,網絡把各種傳播手段集于一身,但這并不能迫使其他方式的消失,甚至不會比其他的發明更加珍貴。網絡甚至更加依賴其他的手段,它的基礎是人類的實物生產,就像一個國王,他的幸福生活并非他對于普天之下所有土地的親自耕作,而是來自于毫無理由的搶劫。
只是因為人類的感覺是遲鈍的,他們過份依賴所發明之物的品性,因為網絡是快的,所以以為人類自己也要旋轉起來。其實出門一看,道路還是那么堵,公車還是那么擠,食品和空氣還是那么的糟糕,生活還是那么的幸福和不幸。網絡什么都沒有改變。網絡只有實化后才可能長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