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壯群 蘇智勇等
楊壯群蘇智勇侯成群李延譚衛明白岫峰屠軍波 陳紅喜
摘要目的:治療上唇雙側裂術后唇鼻畸形。方法:采用下唇帶蒂 組織瓣轉移整復上唇畸形17例。結果:術后傷口Ⅰ期愈合,外形均獲明顯改善。結論:采用 此種方法對于雙側上唇裂術后畸形的整復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下唇瓣雙側唇裂術后畸形整復
REPAIRING SECONDARY DEFORMITIES OF BILATERAL CLEFT LIP WI TH INFERIOR LIP PEDICLE FLAP
Yang ZhuangqunSu ZhiyongHou Chengqun et al
Depart. Plastic Surgery,Stomatologic Hospital,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 an710004)AbstractObjective:Secondary deformities ofbilateral cleft lip are treated in inferior lip pedicle flap. Methods:Seventeencases were repaired with inferior lip pedicle flap.Methods:Seventeen cases wererepaired with infeliol lip pedicle flap.Results:Postoperativeincisions were in tention first and all labionasal deformitie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Conclusio n: Using this method to repair secondary deformities of dilateral cleft tip resu lts in clinical satisfaction.
Key wordsInferior lip flapSecondary deformitiesRepai ring
先天性雙側唇裂往往由于前唇的發育不良,在行唇裂修 復時組織量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頜面部組織的發育常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繼發畸形,表現 為上唇的過短,長度不足,唇紅不明顯或不整,唇珠不理想,鼻小柱過短,鼻尖低垂,鼻翼 塌陷等。以往采用局部修整的方法雖可對畸形的整復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整體結構及頜面 部的協調性上仍有一定的差距。近十年來,我們采用下唇帶蒂組織瓣轉移進行雙側上唇裂術 后唇鼻畸形的整復,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7例,男6例,女11例,年齡13歲~25歲,均為先天性雙側上唇裂修復術后, 平均術后時間為16年,共同表現為上唇過短、過緊、唇紅唇珠不明顯、鼻尖低垂、鼻塌陷、 鼻小柱過短,其中5例有鼻腔口腔前庭瘺,3例鼻孔過小。
2手術方法
2.1下唇帶蒂組織瓣設計在下唇正中部按上唇與下唇的長度差設計組織瓣的 寬度,按上唇唇高設計組織瓣的長度,形成以下唇一側唇紅為蒂的復合組織瓣。
2.2受區利用前唇皮膚設計星狀皮瓣,向上松解復位,恢復鼻小柱高度,雙側鼻翼外側 作弧形切口形成鼻翼復合組織瓣向內或向外旋轉使鼻翼腳復位,使雙側鼻孔大小對稱,如有 鼻腔口腔前庭瘺時同時修復。(圖1)
2.3組織瓣轉移由于前唇皮膚已利用,鼻翼腳已移位,并去除了先期手術的瘢痕組織, 在上唇中部形成組織缺損,此時將下唇組織瓣轉移修復此缺損,供瓣區直接拉攏縫合。
圖1,2手術設計示意圖
2.4二期手術四周后斷蒂修整唇紅,雙側鼻翼做"飛鳥"狀切口,暴露雙側 大翼軟骨,向中線部懸吊,恢復鼻孔形態,鼻尖部按"V-Y"推進恢復鼻尖形態。(圖2) 2.5塑形手術完成后,雙側鼻孔內用管狀物支撐,雙側鼻唇溝紗卷固位二周,術后7天 拆除縫線。鼻孔管狀物維持支撐4周。
3結果
本組17例,術后傷口Ⅰ期愈合,上唇凸度明顯,唇紅及唇珠顯現,鼻小柱、鼻尖 、鼻翼形態良好,與面部結構協調。
4典型病例
女,12歲,4歲時曾在外院行"先天性上唇雙側Ⅲ度裂修補術",傷口按期愈合, 當時家屬尚滿意,隨年齡增長,上唇及鼻畸形愈加明顯,于1996年12月收住我院,入院時查 患者鼻尖低垂,雙側鼻翼腳上移,雙鼻孔過大,鼻小柱短小,鼻尖及鼻背不在同一軸線上, 上唇手術瘢痕明顯,唇峰高點及唇珠不顯,上唇長度為3.4cm,唇高1.7cm,下唇長度為4 .3cm,側面觀上唇凹陷,下唇凸出明顯。常規檢查后行"前唇星狀皮瓣鼻小柱松解延長, 雙側鼻翼滑行皮瓣鼻翼鼻孔整復,下唇正中單蒂復合組織瓣轉移上唇修整術",術后5周行 "下唇皮瓣斷蒂,上唇唇紅唇珠修整術"并同時行"雙側鼻翼軟骨懸吊、鼻尖整復術"。術 后傷口愈合良好,雙側鼻翼鼻孔大小基本一致,翼小柱加長、挺立,翼尖形態位置恢復,唇 珠顯現,唇紅緣完整,雙側唇峰明顯,上、下唇間關系協調,上唇唇高1.9cm,長度為4.0 cm,下唇長度為3.2cm,面中部1/3凸度恢復(圖3,4)。
圖3,4典型病例術前正、側位和術后正、仰及側位照
5討論
5.1先天性上唇雙側裂在行唇裂修補術時往往因前唇發育不足致修補時略感組 織緊張。雖采取了許多改進技術但并未從根本上增加上唇組織量,故而在術后隨著頜面部的 不斷發育,唇及鼻部的畸形而漸趨明顯。
5.2此類畸形往往顯示了上唇過緊、橫徑不足、窄小平直,并退縮至下唇后方的反常位置 ,失去微向前翹的正常形態。鼻小柱發育不足,鼻尖低平、歪斜、鼻孔大小不等、鼻底裂隙 等諸多唇裂術后畸形共同顯現〔1〕。
5.3以往采取局部修整的方法整復此類畸形,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畸形狀況,但未從根 本上改善唇、鼻與頜面的位置比例關系,術后的整體效果常不滿意〔3〕。
5.4采用下唇復合組織瓣轉移行上唇及鼻畸形的整復,使組織可利用的余地增加,在設計 上可盡量使移位或畸形的結構獲得生理解剖狀況復位。以下唇彌補上唇組織量的不足,調整 上、下唇之間解剖關系,使面中份的結構和凸度與面部結構相適應,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3〕。
參考文獻
1邱蔚六主編.口腔頜面外科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67~3 68
2林立群.雙"Z"形粘膜肌肉瓣形成紅唇弓.口腔醫學縱橫雜志,1996;12(3)185
3朱洪蔭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整形外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98~99
收稿日期2000-04-05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