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善瑤
圖1中雙方的循環著法由四個回合構成。
紅方第一著兵五平四是照將;第二著帥五平四是要殺:伏兵下一步四進一或四平五殺;第三步兵四平五又是照將;第四步又是殺:伏兵下一步五進一或五平四殺。四步棋為四打。
黑方將6平5,伏下一步殺:卒5進1,帥五平四,卒5進1殺;第二步卒5平6,也伏車1平6或卒6進1殺;第三、四步也都是殺,黑方為四殺。
裁定:雙方為長打對長打,均為非長將的禁止著法,判和。
圖2是一個著名的帥參與作打的實戰案例,也是一樁歷史上裁決失誤的案例。它產生于1988年湖北孝感全國象棋錦標賽,紅方是江蘇隊的童本平,黑方是廣東隊的宗永生。請看雙方循環著法。
紅方第一著棋帥六平五伏殺:馬三進四,車6退6,馬四進二,將6進1,車五進一。應判這步為殺。黑方車6平5是照將,車5平6是捉炮。以上三步棋的性質大家看法一致,分歧就發生在紅方帥五平六這步棋上。
1988年10月,筆者參與了第四屆“七星杯”象棋國際邀請賽的裁判工作,有幸采訪了幾位當事人,現把當年參與本例裁判工作的四位主要人物的觀點介紹給棋友們。
甲說:“當時議論紛紛,爭論的焦點是紅方帥五平六后,造成的兩車對峙狀態應不應該判紅方為打。因為已經影響了比賽的正常進行,我們經過商量,認為兩車對峙狀態是黑車6平5照將造成的,紅方處于被迫無奈。因此我們判 紅方為閑,這樣多數人在感情上能接受得了。”
乙在當天晚飯時提出異議說:“嗯?判閑有問題,因為紅帥應將著法增加了新的打。”
丙也在后來提出:“本例應判二打二還打。”但是經過甲的解釋后,又同意了甲的觀點。
丁表示了又一種看法:“判黑方二打,紅方一打,從感情上為多數人所能接受,但按1987規則理論說不過去。”
現在我們引用“相關子”理論來解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帥五平六之前,兩個車中間隔著一個紅帥,走動帥后才造成兩車的對峙狀態。在對峙中,黑車因為是自斃之子,只能照將而不能吃子,照將后必須回到原位上去防守自斃,但紅車此時卻伏下一步白吃黑車。這一后果是帥五平六造成的,因此帥就是紅車捉黑車的“相關子”,符合“捉產生于剛走的這著棋,上一著尚不存在”這一規則的新理論。帥既然是捉的相關子,就必須承擔捉的責任,也就應當判為打。
至于說被逼迫問題,規則從來就不考慮,例如困斃,照樣判負。相反規則關注的倒是走子后客觀上所造成的打。
此事如今已經過去了十一個年頭,那時人們對相關子造成打的理論認識還不像現在這樣明確,對“捉產生于剛走的這著棋,上一著尚不存在”這個捉的本質條件也沒有足夠的認識,更沒有像現在這樣把它明確地寫到規則里面去。這樣當場裁判因感情代替了規則,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這畢竟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認識上的局限性。
裁定:本例本來是二打二還打,應判雙方不變作和。但當時裁定為二打一還打,判二打的黑方變著,不變作負,黑方又無著可變,被判負。這當然是一樁歷史裁定失誤案。
啟示:本例給我們提供了以下幾點啟示:
1、在棋例案例中,動子直接作打問題,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裁定失誤案。但是“相關子造成打”問題就比較復雜,弄不好就可能出錯。因此希望今后的新規則對“相關子”作打問題要給予足夠的研究和重視。
2、走子是不是被逼迫問題,規則從來不考慮;相反規則必須考慮的是走子后客觀上存在的打。
3、自斃之子只能暫時離線去將軍,而不可能去吃子,如本例中黑車6平5。
4、本例中黑方巧用規則逼對方成和,構思極佳。本例涉及到棋例的幾個重大理論問題,且都較為典型,所以它在棋例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是個難得的好教材。〖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