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強
團體賽有了新花樣。經過一年多醞釀,中國棋協終于決定在今年江西宜春象棋團體賽上推行一種新的競賽規則——在所有參賽隊的四名主力中增加一位年齡在20歲以下的年輕棋手。
其實熟悉棋壇掌故的人都知道,這種所謂的新規則早在1976年就實行過,稍有區別的是,當時是三個成人帶兩個少年,那么這是否可以被簡單地認為是當年的翻版呢?
這幾日,翻閱全國少年賽秩序冊時發現,參賽人數正在逐年上漲,從一百人到二百人,再到去年的310人,如果允許一些業余體校、少年宮的小棋手報名,恐怕數量還遠不止這些。
可令人遺憾的是,除了每年一屆的少年賽外,我們為這些小棋手提供歷練的機會卻少得可憐。當然他們與成年棋手相比,在經驗和實力上還尚欠火候,但如果長此下去,任其自生自滅,我們的象棋后備人才遲早有一天要出現斷檔。這絕非危言聳聽,像現今活躍在第一線的趙國榮、李來群、呂欽、于幼華、卜鳳波等人無一不是沾了當年賽制的光。從這種意義上講,二者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不過新的歷史時期必然要賦予它一些新的詮釋,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條金科玉律,這在棋賽中也同樣實用。那些由于賽制原因被迫下崗的棋手,若要重領上崗證,非兩個條件不可:首先你必須是一個人才,其次得尋個有錢的婆家做靠山,否則一切免談。
改制后的團體賽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強弱隊伍界限的模糊化。像河北等一些以往以實力均衡打天下的隊伍,由于少了搶分能力極強的四臺,整體實力便會大打折扣;相反原本不均衡的隊,在一進一出間卻增加了與強隊抗爭的砝碼。加之隨著棋賽的增多,大師與“特大”之間的差距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明顯,因而團體賽成績的優劣主要取決于第四臺實力的強弱。一句話,拼的就是四臺。
現在問題已經很明顯了,我們如何適應這種新賽制呢?像火車頭體協等一些行業隊,一直以來都沒有專業隊,不過他們卻有著一個最大的優勢,即可以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力量從其它專業隊簽約暫借棋手,為其效力。去年他們成功引進了于幼華、金波、楊德琪,想必今年也會如法炮制從全國少年賽中暫借一些好苗子。
相比之下,各專業隊就遠沒有那么簡單,只能公開選拔。令人頗感欣慰的是,一些遠見卓識的棋院負責人以此為契機,開始分年齡段選拔。這樣一來,無論中國棋協如何改變賽制,他們都可以坦然面對,而且對于中國象棋的普及和推廣工作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從1960年到現在,團體賽已風風雨雨走過了四十個春秋,雖然期間對賽制也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但大多只是一些表象,還遠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距離今年團體賽開戰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讓我們翹首以待它的登場亮相,希望它能給我們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棋藝》將做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