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 恒
人才和天才是有區別的,人才做大家做不好的事情,天才做大家做不到的事情。
在圍棋領域,拿了冠軍并不代表你就是天才,有時時勢造英雄。有這么三個年輕人,如果考慮到時間是鉆研圍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英雄出少年”這句話恐怕就無法解釋這三個年輕人的成就了。這三個正在棋壇上形成一種力量,影響著未來的年輕人就是日本的山下敬吾、韓國的李世石和中國的孔杰。毫無疑問,這三個人都是天才。他們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長大,以不同的方式學棋,有不同的家庭環境和不同的生活經歷。除了他們都很年輕,成績都很出眾這兩點之外,山下、李、孔,幾乎無一相似之處。
山下敬吾是這三個人中年齡最大的一個,也不過才22歲。山下在國際比賽中至今并無出色表現,但在日本國內卻被公認為是未來的希望之星。在兩大循環圈中坐上“黃金交椅”,連續多年勝率第一,僅這些也許并不能證明什么,孔杰在春蘭杯中的出色表現,李世石在國內的連勝狂潮都顯得更為耀眼。然而你如果仔細地分析一下,你就會發現山下敬吾是這三個人中最矛盾,也是最具勇氣的一個。
說他矛盾,是指山下的為人和他的棋風。從表面上看,山下敬吾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傳統精神的日本人。在進入對局室時向在坐的人深施一禮,在離開對局室時又是正坐著深施一禮,山下給人的印象總是彬彬有禮的,而且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絕非做作。《棋道》曾這樣評價山下敬吾,“他為人處事就像是由透明的湖底升上來的氣泡那樣使人感到愉快。”
山下的棋卻是離經叛道的。
說山下的棋還要從頭說起。山下敬吾1978年出生于北海道旭川市,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棋手。但山下最開始是向母親學下圍棋的,當時常陪山下敬吾下棋的是比他大兩歲的哥哥,每當五歲的山下敬吾輸給哥哥時就會淚水漣漣直至放聲大哭,這仿佛是著名棋手兒時的必然經歷。1986年,七歲的山下敬吾參加了少年圍棋大賽,成為小學生名人,此時距他正式學棋僅二年另四個月。1988年,山下敬吾入綠色學園,拜在菊池康郎門下。從1993年起,山下幾乎每年升一段,并在1998年第二十三期新人王戰中獲勝,得到了他的第一個頭銜。山下的成長雖然一帆風順,卻也可以說并無特殊之處。但他的棋卻與循規蹈矩的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曾有過這種說法,“日本圍棋幾百年來已將角部定式研究得爐火純青”。是的,但這僅就小目定式而言。正如中國古代的座子制有他的缺陷一樣,小目定式也并非圍棋的全部。
山下敬吾的布局不僅放棄了小目,甚至看輕了星位。雖說二十一世紀的下法提倡高位投子,但一上來就把子落在天元、5·五,這種違背傳統的走法偏偏就出現在山下敬吾這個人的身上,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矛盾。說山下敬吾勇敢,是因為在極為重要的比賽中他依然堅持使用他那奇異的布局,這樣的布局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戰斗。
“有時真的不知道,他那瘦削的身軀中如何爆發這么強的戰斗力。”這是對手給山下敬吾的評價。年輕人火氣大些,好勇斗狠不可避免。孔杰和李世石也以戰斗力見長,但都無法像山下那樣擁有屬于自己的布局。李世石在飛禽島是寂寞的,卻沒有山下敬吾的棋寂寞。孔杰打李昌鎬的譜多了,老師劉小光授與的力量隱藏得更深了。可以說,山下敬吾在這三個人中是受李昌鎬影響最小的。圍棋之中有太多未知的東西,山下敬吾獨自前行的路上,有的只會是障礙。
李世石在三個人中段位最低,不過韓國圍棋升段之難有目共睹,除非全世界進行統一的段位賽,否則三段這個頭銜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在韓國棋壇還有這樣一種現象,在李昌鎬光環的籠罩之下,其他的棋士黯然失色。提到今天的韓國圍棋,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李昌鎬,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韓國棋壇反倒沒有中國和日本這種群雄逐鹿、激動人心的場面,直到李世石風暴的卷起。
2000年韓國圍棋是屬于李世石的,他不僅進入了七大棋戰的本戰,還創造了32連勝的記錄。這一切就如給韓國棋界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人們眼前閃來閃去的只有一個名字。然而我們看到李世石時,入眼的依然是一個靦腆少年。他是如何創造了這個奇跡的呢?
1983年3月2日,韓國前南道新安郡一座偏僻的海島上,一個不愛哭的孩子降生了。他就是李世石。在這個被稱為飛禽島的海島上沒有任何圍棋機構,甚至會下棋的人都沒幾個。在這種情況下,李世石本來應與圍棋無緣,可是命運讓他有了一個酷愛圍棋的父親。
李世石的父親名叫李秀吾,是一個農民,在上大學時,李秀吾靠自學,棋力達到了業余5段的水平。李世石的哥哥李相勛就是通過父親的培養成為職業棋手的,李相勛比李世石大8歲,但是學棋較晚。李秀吾見李世石很有天分,5歲便開始教他學棋。飛禽島離陸地有兩個多小時的路程,所以一開始還是由李秀吾來教授圍棋。即使是農忙時期,下田前李秀吾也不忘在棋盤上給李世石擺下死活題。
李世石不負父親所望,進步很快,當別的小朋友一起嬉戲玩樂時,李世石卻一個人在棋盤前寂寞地苦學著。李秀吾看在眼中、喜在心里,終于決定將李世石送到漢城職業進修圍棋。李世石到了漢城,棋力更是突飛猛進,當然這里也少不了已成為職業棋士的哥哥的幫助。1995年,在李相勛將要服兵役的前夕,李世石成功地入段了,這時他才12歲。
初中三年級時,李世石退學了,從此心無旁騖地學習圍棋(這也是他日后不用服兵役的原因)。李世石最喜歡的就是曹薰鉉的棋,而不是李昌鎬的。不過他還是喜歡到沖巖研究會去,因為那里有世界上最好的學習和研究的氣氛及條件。入段以后,李世石升段并不是很快,成績也不是十分突出,這是由于他的布局和官子還有欠缺,而且由于年齡小,比賽經驗也不夠,每次比賽幾乎都不用讀秒,頗有幾分韓國羅洗河的意思。然而他2000年的狂勝是怎樣開始的呢?提到這個問題時李世石坦言:“以前比賽下得太快,總出現失誤,雖然對自己的中盤很有自信,可是遇到后發制人型的棋手,一旦出現失誤就是致命的。今年我決心改變這種情況,棋下得慢了,思考得多了,勝利也就隨之而來了。連勝開始時還有些壓力,到18連勝以后反倒好了。可能是因為沒想破昌鎬哥41連勝的記錄吧。”
言語單純,李世石就是這樣一個少年,從他身上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飛禽島上那純凈的藍天和大海,在圍棋世界中游弋了13年的李世石幾乎沒有任何的改變。前途不可限量,也許他的目標就是達到父親的遺愿,成為像吳清源大師那樣萬人景仰的棋士,反正這個韓國少年將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和朋友。
說到中國的孔杰,大家應該十分熟悉了,孔杰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從小他就好靜不好動,和山下敬吾與李世石不同的是,孔杰的父親不是個棋迷,甚至連愛好者都說不上。但自從6歲的小孔杰喜歡上圍棋以后,他的父母便開始不遺余力地支持他。當時孔杰家里月收入不過70元左右,請一個老師要花40元,孔杰的父親就托朋友商量,可能人家覺得孔杰的資質不錯,或者是被他的父親感動了,就只收他25元錢,但這對于孔杰的家庭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數目。為了給孩子增加比賽的經驗,孔杰的父親到處收集資料,只要一有比賽,他就去報名——替孔杰報名。孔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點點地成長起來的。
孔杰的運氣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說他運氣好,是因為11歲的他便幸運地成為第7屆全運會團體金牌得主。由于在北京隊中的出色表現,1994年底,孔杰進入了國家少年隊。在世界棋壇中,國家少年隊可以說是少年棋手們修煉的寶地,身處韓國和日本那樣大圍棋環境的人都對國少隊的小將們羨慕不已。因為在這里,孩子們能得到最好的訓練,可以受到中國圍棋精英們的親自指導;在這里,小伙伴們你追我趕,學習氣氛十分濃厚,形成一種良性競爭的環境。孔杰在這里如魚得水,終于有了今日的成就。說他運氣不好,是因為他比山下敬吾和李世石更多了一分坎坷。在孔杰學棋的年代,中國對職業棋手這個概念還很陌生,不僅學習條件無法和日本韓國相比,棋手的前途也十分渺茫。如果孔杰不是一直好運相隨,很可能這顆圍棋的明日之星早已轉行,去為養家糊口而奔波了。
不過孔杰并沒有給自己定什么目標,他只想下好棋,有什么結果還是隨緣吧。
2000年的圍棋終于擺脫了浮躁,這些健康向上的年輕人使我們看到了圍棋美好的未來。我們終于相信,圍棋之路不是走到了盡頭,而是剛剛開始。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三個年輕人終會成為各自國家的驕傲,而他們之間的碰撞,也將會為歷史留下永遠無法抹去的痕跡。如果說從年輕人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那么,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是,古老的圍棋藝術又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