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健
按國際標準,60歲以上人口占該地區人口10%以上,為老齡型人口地區。1999年1月,新華社公布60歲以上的中國老年人數字為1.2億;2000年7月,記者從國家老齡委辦公室了解到,我國目前有80歲以上高齡老人1200萬,占全國老齡人口的10%;這些都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據資料顯示,截止1999年傳統的“九九重陽節”,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0%,1999年底達到10.09%,少年兒童(0—10歲)人口占到總人口比例的25.3%。兩項指標已達到老年型人口標準,表明我國已進入老年型人口社會。
發達國家從成年型社會到老年型社會的轉化時間大體要幾十年或上百年,而我國只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預計到2050年,我國將擁有世界近24%的老年人,約4.5億,占亞洲的36%。那時,世界上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中國老人。
據民政部統計,目前我國的福利院、敬老院、干休所、“臨終關懷”等設施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外,我國1962—1973年出現過增長率高達2.6%的生育高峰,到2050年,這些人將陸續進入老年行列,將會出現一對25歲的青年夫婦在養育一個孩子的同時。要照料4位50歲、8位75歲長輩的可能。即使這對25歲的夫婦只承擔4位50歲父母的贍養責任。負擔也非常沉重。何況,全國范圍內老人身邊無成年子女或親屬的“空巢家庭”的比例已高達20%以上,在知識分子居住密集的高校地區比例更高,如北京的中關村地區,“空巢家庭”已占退休老人的70%。
老齡化社會是一個更需要弘揚“孝道”和“互助”的社會。一項調查顯示:有病或年邁體弱時,94.3%的老人希望家庭成員來照顧,同時,多數年輕人也對“孝道”持肯定態度,認為“孝”應當作為當代家庭的道德規范,表示愿意做個孝順子女。但調查同時顯示,90%以上的年輕人希望與老人分開居住。據某福利院負責人介紹,院里自費的老人大都是迫不得已才來的,或與子女不和,或住房緊張,或孩子太忙,老人們沒有辦法只好住進福利院。上海、北京、無錫等地的調查則顯示,愿住老年公寓的主要有3種人:一是老年人無子女或子女少,居住較遠;二是老人雖有子女,但彼此生活習慣有差異,不愿同住;三是有些老人因住房擁擠,想把地方讓給子女。
其實,在此有個觀念需要逐步改變的問題,在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下,人們普遍認為把老人送進養老院,不是子女對他們不孝,就是他們與子女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但隨著單親家庭的增多,社會競爭就業壓力的增強,以及養老機構的與日俱增,人們的觀念將會更新,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主動走進社會福利院。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國老年事業的努力方向和最終目標。“老有所醫”尤其受到老年人及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有一首《老了歌》唱道:“人老了,人老了,人老先從腳上老,走不動的多,走得動的少。人老了,人老了,人老先從腿上老,站不住的多,站得住的少。”是的,人老了,所有的零件都有了太多的磨損,終于到了必須修修補補的時候了。據有關資料,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在他的平均余壽中有3/4~4/5的時間可能是在帶病狀態下度過的,而平均臥床時間可達1.99年。老年人跑一次醫院不容易,總想一次多看兩種病,但由于現代醫院分科很細,這無疑又增加了看病的時間。其實,“老有所醫”不光難在看病上,還難在醫藥費報銷上。一方面看病吃藥的費用在增加,一方面是醫藥費拿在手里報不了,這無疑給身患病痛的老人又增添了一份無奈。目前老百姓手里究竟積壓了多少醫藥費,大概誰也說不清楚。
家中有臥床老人時,子女是第一可利用的家庭照料資源,但高齡老人的子女已有不少是中老年人,照顧起來難免力不從心,于是有25%的孫子女加入到照料者的行列中,但他們卻普遍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事業離不了”的兩難境地,特別需要社會提供相應的服務。如某礦務局的總工程師張松文退休后因為膀胱癌晚期住進了醫院,女兒女婿請了假,日夜倒班伺候老人,丟下工作不說,連急帶累還得了高血壓。后來他們把老人送進了當地紅十字老年護理醫院。在這里,老人得到了24小時看護,護工還經常給老人擦身洗澡、理發剃須、換洗衣物。在精心地料理下,老人的氣色好多了。老人的女兒說,老人在這里得到了富有人情味的家庭式的醫護,我們也能正常工作了。
目前是多個子女在照料幾位老人,到21世紀初,城市的家庭將出現“4—2—1”的倒金字塔結構,高齡老人將顯著增多,故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規模大、素質高、較穩定的護理隊伍。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老年護理照料業如能納入產業發展的軌道,就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對緩解城市就業壓力、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極為有利。
另據統計,我國每年每千名老年人當中就有60人次住院1個月,按全國12600萬老人計算,每天將有63萬名老人需要住院,全國各大醫院的床位就是全給老年病人住也遠遠不夠,而社區醫療中心開設的家庭病床卻能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社區醫療服務搞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層醫療設施的作用,提高效率,縮減開支。同時,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邊生活邊治療,心理壓力小,也可以更快地康復。
近年來,在解決“老有所醫”問題上已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全國已有70多個城市開始建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同時在部分農村也建立了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它為老人“老有所醫”開啟了一扇窗口,我們期待著她在全國各地盡快地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