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石安
小張今年28歲。結婚3年,可至今未能懷孕,看見同齡人都抱上小孩,真是又羨慕又著急。在醫院,醫生了解到小張的月經老是不正常,有的時候月經3-4個月都不來,有的時候卻又月經量特多,好像無規律可尋。醫生根據她的癥狀。認為她的卵巢功能失調。不排卵,無法受孕。于是,囑其每天早晨堅持測量體溫,并認真記錄,同時應根據基礎體溫的變化,選擇恰當的時間安排性生活,以增加受孕的機率。她根據醫生的建議,連續測量了3個月,到第4個月時基礎體溫為37℃,且持續了21天。醫生說她懷孕了,做妊娠試驗結果果真為陽性。小張不禁喜極而泣,但醫生還是希望她繼續測量基礎體溫,直至懷孕3個月時為止,以便監測她是否有先兆流產的可能。
基礎體溫(簡稱BBT)是機體處于最基本活動狀態下的體溫,反映機體在靜息狀態下的能量代謝水平。故又稱靜息體溫。在婦女月經周期中,隨著不同時期雌激素分泌量的不同,基礎體溫也出現周期性的變化,它不失為成年女性了解生殖內分泌功能的一種簡便可靠的實用方法。
婦女的基礎體溫為什么會有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呢?原來成年婦女排卵后卵巢黃體能分泌一種孕激素——孕酮。體溫調節中樞對孕酮作用極為敏感,該中樞受孕酮刺激后使體溫上升0.3—0.5℃。一般持續14天左右。至月經來潮第1天體溫才開始下降。
要想準確了解基礎體溫的這種周期變化,測量的方法很重要。每日清晨剛醒未起床前,應將事先備在床邊(如枕旁)隨手可取得的體溫表放入舌下5分鐘,待起床后將體溫記錄在基礎體溫單上。體溫單可以自己用幾何格子紙制作,以時間為橫軸,體溫為縱軸,最后畫成曲線。記錄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堅持每日測量和記錄,至少持續3個月。測量的時間最好固定,一般在早晨5-7時。夜班工作者應在休息5小時后,剛睡醒時測量。②每次測量前不要講話、不要起床及做任何活動。③應將生活中有關情況如性生活(在體溫點外畫圈)、月經期(在體溫點處以“×”表示)、失眠、感冒等記錄在基礎體溫單上,以便正確判斷其臨床意義。
那么,測量基礎體溫究竟有哪些臨床意義呢?①判斷有無排卵:婦女每月只排卵1次,排卵期約在月經周期的中期,一般月經結束后10天內為卵泡期,基礎體溫在36.5℃,排卵后上升0.5℃至37.0℃,因而出現雙相體溫,表示有排卵。若無后期升高的體溫曲線。提示無排卵,對于患不孕癥的婦女,此時可據癥用西藥克羅米芬和中成藥烏雞白鳳丸等促進排卵。②觀察黃體功能:排卵后基礎體溫應立即上升。且這種高水平的持續時間應大于11天,如果基礎體溫呈階梯形上升曲線在3日后才達高水平或基礎體溫穩定上升持續時間小于11天,該種情況可診斷為黃體功能不足,從而易導致不孕、流產等。臨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可取得較好的療效。③診斷早孕和判斷孕早期安危:在未用孕激素的情況下,基礎體溫持續上升18日以上。為有早孕可能。若大于20日可確定為早孕。在孕早期基礎體溫曲線漸漸下降,表示黃體功能不足或胎盤功能不良,有先兆流產傾向,需臥床休息并及時治療。④掌握安全期和易孕期:基礎體溫上升4天后可以肯定已排過卵,從那時到月經來潮前約10天。如有性生活一般不會受孕,此階段稱為安全期,故可根據安全期,用以指導避孕?;A體溫上升前后2-3天,是排卵期,此時透明樣白帶增多,稱為易孕期,如想懷孕,此時抓住機遇,最易受孕。⑤提示其他病變:行經期基礎體溫不降低,可能有子宮內膜異位癥或早期亞臨床流產,基礎體溫呈單相而子宮不規則出血,多為無排卵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基礎體溫呈雙相且已閉經,則多為子宮病變引起,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