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爾辛
談到癌腫的“發”和忌口的問題,不能不談到海貨。海貨類食品真是好東西,對癌腫病人來講,也是食之有益的。
好在什么地方?一是營養豐富。不僅有我們日常需要的蛋白質之類的營養要素,還有不少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二是大都不滋膩,易于消化。癌腫病人常常胃口不好,消化不良。不少富有營養的食品,都比較滋膩,難于消化,而海貨大都沒有這個問題。中醫認為,保護癌腫病人的“胃氣”,十分重要。不少海貨可以符合這個要求。
可能大家要說,這些我們都知道,但我們關心的是吃了海貨會不會“發”。可以負責地說:“不會。”為什么?有很多理由。可以從中醫理論、中醫傳統方藥、民間流傳的驗方、腫瘤專業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某些實驗報道來說明。
中醫認為,癌腫表現為“(疒征)瘕”、“結塊”,治療的大法是“軟堅散結”。海貨大都具有這種作用。因為從藥性上看,海貨性味大都為“咸”,而“咸”可以“軟堅”。所以,中醫歷代治療癌腫的處方中都用海貨。迄今仍然如此。一些常用的海貨中藥如海藻、昆布、海帶、海蛤殼、烏賊骨、牡蠣、珍珠、玳瑁、海馬、海浮石等等,都是抗癌處方中常見的藥物。
這里舉兩位清代名醫的例子。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葉天士。他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常用海貨。用得多的是海參、淡菜、鮑魚等食品。還有一位名醫叫吳鞠通。他有一張有名的方劑,叫“專翕大生膏”,是一張膏方。里面用的海貨有牡蠣、鮑魚、海參等等。他們治療的病證,都是“癥瘕”、“虛勞”之類,相當于現在講的癌腫。
在民間流傳的抗癌驗方中,也用海貨。其中就有現在癌腫病人很害怕的黃魚。用黃魚鰾炙灰,或者用黃魚腦中的“石”炙灰,可治一些癌腫。所以說,民間流傳的驗方也不避海貨。我在50年代做腫瘤醫生時,就看見一些癌腫病人大吃黃魚,吃得津津有味。那時黃魚不貴,供應也不緊張。
說真的,從醫生的臨床經驗上看,還沒有發現哪一位癌腫的“發”是因為吃海貨引起的。
近年,從海洋生物中尋找抗癌藥物的工作,已在不少實驗室中開展。人們確實從中發現一些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質。
說了這么一些,是不是能打消癌腫病人的一些顧慮呢?恐怕還不完全能夠。癌腫病人怕復發,是正常的想法。而且,目前對導致癌腫復發的原因,也確實所知不多。于是,就有許多傳言出來,把“發”歸之于其實很無辜的食品。這些傳言從何而來,誰也不知道。既然傳開了,就成為一種“習慣勢力”,而“習慣勢力”不是幾篇文章就能改變的。
但是我還是要勸癌腫病人不妨吃些海貨,因為這對他們有益。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