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十八世紀,巴黎相繼出現了一些文藝沙龍。其沙龍的主持人是那些高才卓識、穎悟絕倫、柔情綽態、余韻流風、朱門繡戶、別具慧眼、左右逢源、長袖善舞的伯爵夫人或女名流。
她們通常每個月或每個星期舉辦一次沙龍活動。從晚上八時直到凌晨三四時。她既邀請獨霸一方的藝術家,也接待剛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在典雅巨大的客廳里,四五十位精英才俊薈萃一堂,他們一邊喝著香檳酒、葡萄酒,一邊吃著剛出爐的巧克力松餅,一邊就藝術靈感、藝術創造力、藝術風格、藝術內涵與社會責任心以及歷史意義等問題,相互探討交流。或質疑抨擊;或論今說古;或高談雄辯;或百家爭鳴;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皮格爾街的藝術村是巴黎當時精神生活的中心之一,女文豪喬治·桑就住在這里。每星期四的夜晚,喬治·桑的沙龍是大家的聚會點。她常邀請拉馬丁、海涅、密茨凱維茨、大仲馬、柏遼茲、雨果、歐仁·蘇、圣佩韋、梅耶貝爾、肖邦、李斯特、巴爾扎克、繆塞、德拉克洛瓦……參加其沙龍的都是些大名鼎鼎的國際人物。
在沙龍里,密茨凱維茨的熾熱而激憤的詩歌朗誦,充滿著嘲諷、哲諦和憤怒。
接著,李斯特開始演奏貝多芬的《E大調鋼琴協奏曲》,他展現了其清晰、明確、純潔、自由而有規律、自然而又嚴謹的演奏風格;他再把帕格尼尼的魔鬼藝術,柏遼茲文藝復興時期的富麗色彩,雨果的美與丑、高尚與卑賤的思想,肖邦輕聲細語的熱情自述而交融匯合,變為自己的細胞、血肉和靈魂,匠心獨運,自成一格,讓聽眾處于高山流水、穿云裂石、出神入化、回腸蕩氣的享受中。
十七歲的雨果在沙龍里每發宏論,大氣磅礴,言近旨遠,振聾發聵,“美與奇異。前者代表人的靈魂,后者代表人的獸性。一個是純粹的抽象、無聊、學究氣和紙張味;另一個是純粹的泥土、骯臟和野獸的卑鄙無恥。一個是靈魂,一個是身體;一個是英雄,另一個是庸人;一個是巨人,另一個是膽小鬼。這樣,你就可以看到無所畏懼的愷撒大帝的氣概和殺掉暴君的克倫威爾的魄力。為了避免平庸,我們必須去創造奇異。奇異使人得到休息,而美給人以愉悅與執著。美只有一種,丑卻有成千上萬。而在藝術中是沒有規則、沒有模式,只有大自然的永恒規律……”
巴黎女人開創了巴黎沙龍,而巴黎沙龍的高雅、睿智、民主、寬容、探討交流和抨擊之自由氛圍,也就成了藝術家的排演廳、精英的練兵場和才俊的創作室。一家眷屬、三教九流、諸子百家,都可以在沙龍里登臺亮相,大顯身手,從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良師益友、取長補短;珊瑚在網,群星燦爛;英雄輩出,天才濟濟。最終,巴黎沙龍推動了人類的進步與世界的文明。M
(責編 關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