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她,躲在一棵棗樹底下看著一群學生學寫字,多么羨慕。
少年的她,成了新四軍、八路軍的一員,當學生的夢想因為戰爭而無法實現。
老年的她,和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上課,下課,交作業,成了學校里一道獨特的風景。A* 亰
苦難的童年,讀書是她的奢望

1937年,7歲的孔英和大人們一起掙扎在饑餓與貧困之中。她每天拾柴、撿糞、打豬草,起早貪黑地干著活。這時候,孔英最羨慕的人,莫過于村頭小破廟里讀書上學的那些孩子。別人能讀書,孔英卻不能,每當她躲在棗樹底下遠遠地看著那群孩子讀書認字時,她的心里就直想哭,她對著高天飄飛的白云說:“啥時我也能成為一名小學生?”
奶奶疼愛孔英這個小孫女,可一提到讀書時,奶奶就直搖頭:“你大伯、二伯的幾個男娃將就著能識幾個字就不錯了,女娃家,讀書識字有啥用?”
能給孔英以希望的,只有那位身材瘦高的老師了。老師曾對孔英說過來上學吧,可是沒有奶奶和父母的首肯,孔英怎么敢踏進教室一步呢?
不久,日本鬼子打過來,“學校”沒有了。
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國民黨來了,土匪們跑了;日本人來了,國民黨跑了;日本人走了,土匪們又來了。戰亂讓無數的中國人流離失所,飽嘗苦難,孔英便是其中的一個。
在逃亡的路上,為了活命,妹妹被送到了廟里當了一個小尼姑,換回的是一袋玉米面。為了活命,孔英也被送給了深山溝一個大戶人家,做了那家人的童養媳。
由于忍受不了那家人的虐待,孔英冒死逃了出來。眼見著就要回到家中見到爹娘了,不想又被人販子賣到了安徽的靈璧,做了一個殺豬人的童養媳。
有一天,孔英聽村里人說高樓鎮來了一撥新四軍,聽說是窮人的隊伍,到那里能吃飽飯,有衣服穿,還能學文化。
孔英一下子動了心。能吃飽飯,有衣服穿,還能學文化,那是多好的一支軍隊呀!
感謝部隊,當年的童養媳成了一名軍醫
參加了新四軍,她被安排給王指導員當服務員,負責為王指導員帶孩子。只可惜的是沒有機會學文化,孔英的心中多少有點空蕩蕩。又加上部隊總是邊轉移邊打仗,讀書學習的希望也就越加渺茫了。
在部隊,她見著有文化的戰友就纏著不放,非要人家教她認字不可。沒有筆,沒有紙,更沒有課本,她就用木炭棒在破紙片、舊煙盒上畫。就是在行軍的途中,她也會利用前排戰友的背包練寫字。戰斗間隙每到一個宿營地,第一件事就是照著墻上的宣傳標語找根小棍在地上寫。如此癡迷的學文化,使她在戰友中出了名。
抗日烽火在全國熊熊燃燒了八年,日本鬼子才投降。然而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解放戰爭便隨即打響,孔英被編入了第三野粟裕將軍的部隊里,開往山東戰區第一線。這時候,孔英到了前線休養所,當上了一名救護員。這一來,在護理傷病員的間隙內,她又可以忙里偷閑學習寫字了。在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里,孔英不但認識了大量的漢字,還學會了26個英文字母的寫法和讀法,并掌握了一些有關醫學的英文單詞。
后來,孔英當了一名消毒員,隨著前線戰事的緊張,消毒員和洗衣員、通信員、炊事員等一起常常要組成一個臨時的雜勤班,拿著武器上前線。孔英曾多次被推選為這個雜勤班的班長。她先后參加了著名的濟南戰役、開封戰役、棗莊戰斗,在戰場上挽救過很多戰友的生命。她榮立過二等功一次,并獲得過獨立自由勛章和解放勛章。在戰爭中,鞋可能跑丟,軍帽也可能被槍彈打飛到什么地方去,但藏在胸口的一個小本子和一支鉛筆頭總是安然無恙。小本子和鉛筆頭,成了孔英生死與共的摯友。
1950年,軍醫院任命孔英為代理護士長,一年后的1951年,孔英任護士長。這時的孔英,學習倍加勤奮了。后來,濟南白馬山成立了第五軍醫中學,孔英一去便考上了。
孔英很高興,因為她第一次嘗到了坐在教室里讀書學習的滋味。
一年半后,孔英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南京第六軍醫學校,兩年半后的1956年12月底,被分配到北京軍區空軍門診部工作。孔英,成了共和國一位真正的軍醫了。
花甲老人,甘愿再當一次小學生
在北京,孔英一干就是30年。1987年,當55歲的孔英從工作崗位上一退下來時,她就參加了老年大學的學習,這一學就是6個春秋。
1990年,老年大學畢業后的孔英開始報名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對年屆花甲的孔英而言其難度可想而知,為此孔英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努力。但令她失望的是,她因為基礎差而被拒之于自考大學門外。
1993年秋季,孔英走上了中學的求學之路。她曾悄悄走訪了多家學校,因擔心不被人們理解和怕給學校添麻煩一直沒好意思開口。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教委得知她的愿望后為她的精神所感動,把她介紹到焦作市山陽區第一中學。一中破例收下了她這個特殊的學生。從此,孔英像普通住校生一樣,在學校學習、生活,只在周末才回到離校10公里遠的家中。
在課堂上孔英是個好學生,每堂課她總是挺直腰板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專心聽講,認真筆記,老師提問,她便積極舉手發言。除了不適宜參加的體育課外,孔英從未缺過課。
在全班同學之中,孔英是最認真的一個了。老師對她并不做嚴格的要求,但她每次的作業都是一題題工工整整做好,交給老師批改。每天晚上孔英都要補上對她這個年齡而言頗為艱難的英語作業題,她那間宿舍的燈光總是亮到很晚很晚……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初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中,孔英5門功課取得了總分409分的好成績,其中歷史課名列全班第四,英語課名列全班第九。
“即使按普通學生的標準來衡量,孔英也是當之無愧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是我們身邊一個活生生的榜樣,她對我們學生和教師的影響和感染是多方面的。”這是孔英的班主任靳老師對她的評價。
每天放學后,年邁體弱的她,總是搶著和小同學們一塊做值日。每逢同學們上體育課和參加課外活動時,她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把教室內外打掃得干干凈凈。遇上班主任老師因病因事請假時,孔英就主動擔負起班主任的職責,班上的同學都把孔奶奶稱作“第二班主任”。
孔英所在的學校每周一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每周一的這一時刻,孔英總是早早趕到學校,站在班級隊伍的最前列,就如一棵勁松,向冉冉升起的國旗行注目禮……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就難了。對我來說,只要不躺倒,我會一直學下去!”孔英說這話時,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
高中畢業時,天邊正有一片美麗的夕陽紅
孔英年近古稀讀中學的故事,在河南焦作傳為佳話,也很快被中央電視臺所知曉。1999年3月的一天,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組的記者前來河南采訪了孔英。4月22日,孔英又接到《夕陽紅》欄目組的邀請,希望她能去北京做現場直播節目。在焦作電視臺兩位記者的陪同下,孔英登上了前往首都北京的列車。一路上,孔英浮想聯翩,一夜都未睡好。說實話,北京之行她曾猶豫過很長時間,最終決定去還有點勉強。她總是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值得一提,更為重要的是自己老了,牙也掉光了。
但不管怎么說,孔英還是去了。盡管一夜未眠,頭疼得厲害,她還是打起精神昂首闊步地走進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廳。
節目很成功。孔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許多觀眾朋友的來信,這些充滿支持和贊揚的信件,既給了孔英以信心,同時也給她帶來了壓力。她知道,她能不能順利地讀完高中,拿到高中畢業證,現在還無法預料,畢竟自己不再年輕了。
從北京回來后,孔英已作好了上高中的準備。新學年一開學,她就到學校報了到。
一轉眼三年又過去了,孔英在學海里又頑強拼搏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2000年8月,孔英參加完高中所有課程的考試。不久,成績下來了,這位頭發斑白的老太太,每門平均考分竟超過了80分。
一天,孔英家的電話響起來,她拿起了聽筒,電話里傳來班主任薛顏玲的聲音:“孔大媽,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您順利結業了,學校將給您頒發高中畢業證書,我衷心地祝賀您。”
聽了班主任的話,孔英高興地笑起來。
2000年8月18日,記者前往焦作軍分區干休所,采訪了孔英老人。長達4個多小時的暢談,記者為老人的精神所感動,更忘不了她所說的話:
“經歷過新舊兩個社會,知道能夠學習是一生的幸福,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我都得繼續學下去。為國家而學,恐怕談不上,我只求充實自己。曾經有人奚落過我,說我是沽名釣譽出風頭,我卻真誠地跟他說,你沒有嘗過上不起學的苦處。”
和老人分手時,她告訴記者高中結業了,她可以考慮再次參加成人高考了,這一次,她又多了幾分的把握。記者看著老人,忽然想起了那支熟悉的歌:“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釀的酒……”M
(責編 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