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兒子的一次“交流”
王紹文
那一天,我小病在家。中午的時候,因為身體實在不舒服,就沒有起來為孩子弄飯。我想,一直被無微不至地照顧慣了的孩子一定會有些反應吧。
門廳的門終于響了。接下來,在房間里的我,依稀聽見從廚房和陽臺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那分明是怕打攪我而特意放輕了的動作。過了一會兒,孩子來叫我了,是那么小心翼翼:“爸,吃飯吧。”我輕輕地回道:‘你先吃吧。
再后來,他就回自己的房間弄功課去了。
等我到了廚房時,呈現在眼前的情景頓時令我心里發熱:飯桌上一點兒也見不到他過去吃完飯那種杯盤狼藉的樣子。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連他剛剛用過的碗筷都被刷洗干凈了。并且,桌邊還留下了他寫給我的一張字條。
爸爸:
您如果餓了,鍋里有稀飯、餃子和雞蛋,是保溫的,請您自已用。吃完后,桌上有涼白開,想撒口請自己倒些熱水。
3月13日
兒子王鑫
吃完飯,我顧不得身體不適,提筆也給他留下了一張紙條:
王鑫:
別的不說,單是這出手漂亮、排列整齊的字體就令爸爸非常的滿意了。標點符號用得也很不錯。如果一定提點兒什么的話。就是我希望在正文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兒子王鑫”的字樣。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犄角旮旯兒呢?開句玩笑。我認為王鑫一點兒也不比別人遜色。恰恰相反,你完全可以在一切方面都非常非常的出色!
爸爸即日
盡管我沒有看到孩子讀了我的字條后的表情,但我覺得我的這種欣賞和夸獎將遠遠勝過以前的種種申斥、指責和數落。
后來發生的一些事情,果然非常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我認定,不間斷地肯定、欣賞、夸獎和鼓勵孩子的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進步和很不起眼的優點——這是一條捷徑——能使我們一下子成為一個非常幸福的家長,同時也把孩子引向一個特別好的狀態。
(編輯楊小石)
小兒學畫
嘆號
兒子今年5歲了,看著其他父母讓孩子學這學那,我的心里也癢癢的,想讓他學點什幺。恰巧此時幼兒園辦美術班教中國畫,我立刻就報了名。
拿到老師發的書、毛筆等東西,小兒高興得學不釋手,纏著我問這問那。開始授課了,那里允許家長陪著,我就當起了旁聽生。每節課后老師都留有一些繪畫作業,我回到家里就催兒子快去畫。他雖然有些不情愿但還是勉強去畫。
畫的時候我常在旁邊看著,可是他的每一次落筆都出乎我的意料,競將最簡單的枇耙、西紅柿畫得面目全非。此時,我就大聲斥責他,說他怎么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畫不好,嚴重的時候還將他訓哭。漸漸地,我發現兒子不喜歡同我說畫畫方面的事情,畫畫時當我批評他的時候,他一聲不吭,只是用一種異樣的眼神看著我。有時干脆不敢下筆去畫,生怕我說他沒畫好,他越是這樣我越生氣,會拼命問他到底哪兒不會畫,這么簡單都畫不好。問到最后他會說太難了、不好畫。
再上美術課的時候,兒子變得不愿意去了,說他不喜歡畫畫。可我明明記得在他沒上美術課的時候常常用彩筆畫一些挺不錯的畫,應該說是喜歡的。就沖這一點我給他撤了名,可現在這孩子到底怎么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美術大觀雜志。其中有張仃老先生的幾幅山水畫,個個氣勢磅礴、變化萬千。我細細琢磨其中一幅畫是怎么畫出來的——先畫山、再畫房子、再畫樹……怎么越琢磨越不清楚?這幅畫要讓我畫下來真太難了,太難了!這時,我不由聯想到小兒學畫。我認為簡單的東西對他而言可能就是難的東西。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沒有考慮到弦子的承受能力。太急于求成了?中國畫對他來說從未接觸過,剛開始畫的時候哪能畫得那么好、那幺像呢?我應該重新調整育兒思路和育兒標準,從培育他的興趣、愛好入手,逐漸提高對他能力的培養。
有了這一想法,我就經常鼓勵他,說他畫得有進步,畫不好沒關系慢慢來,讓他放手去畫。有時還讓他自己隨意調顏色想畫什么就畫什么,以培養他的興趣。漸漸地,我發現兒子的自信心增強了,對畫畫有了一些興趣。這不,他刷刷刷幾筆也能畫一棵挺不錯的走白菜。
經過這件事,我覺得孩子的早期教育應從孩子的興趣入手,由易到難,逐漸培養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