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謂三
老楊在醫院門診看病時突然癱瘓。門診病歷上寫著:楊××,干部,男,54歲。曾有心慌胸悶反復發作史,既往無高血壓。此次發病時心電圖顯示為心房纖顫。病人神志清楚,煩躁不安,陣發性抽搐,左半側肢體癱瘓。
按說,老楊在醫院發病,救治應該是最及時、最有效的。可惜,結局并不那么理想。經過是這樣的:為了查明癱瘓的病因(腦出血?腦梗塞?仰或是腦部腫瘤?),經治醫生立刻讓老楊做了腦CT檢查。不料,CT報告卻是:“無異常發現。”于是,醫生只進行了鎮靜、脫水等對癥治療。
次日科主任查房,再次給老楊做了CT檢查,這次報告為“右側腦梗塞”。看了報告,昕了醫生的處理經過,科主任表情嚴肅。在病例討論會上他語重心長地說:“看來我得給你們講些科普常識啦!”接著便談了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CT為什么會誤診?對腦買質病變的診斷雖是CT的“強項”,但和其他檢查一樣也要選擇最佳時機,并不是越早越好。在腦出血發生3小時和腦梗塞出現12小時以內,因為病變部位還未出現明顯的實質性改變,盡管癥狀典型,但CT的影像部毫無顯示。應該說,在發病后7~11天做CT陽性率最高。有時為了早期診斷,最早也得在發病12小時后掃描。經治醫生處理這例病人時操之過急,在發病后1小時便做CT,怎么能不誤診?
其次是過分迷信CT。患者家屬迷信CT可以理解,但有些臨床醫生也過分依賴它,把救治方案的制訂全部“托付”給CT,這就無法原諒了。我們知道。CT也有它的不足。比如檢查胃部疾病,它不如胃鏡和鋇餐x射線攝片;檢查膽、腎結石,它不如B超和造影;就是在其擅長的顱腦診斷中,也很難顯示后顱窩尤其是腦干的病變。有時它甚至不能替代最原始的視、觸、叩、聽等物理檢查。我們之所以反復強調臨床醫生應重視一般檢查診斷的基本功,就是為了防止過份依賴高科技檢查而造成誤診。老楊因為早期誤診而延誤救治,就是迷信CT的后果。其實只憑典型的、明晰的臨床資料,當時就不難做出診斷,若及時進行溶栓治療,完全有可能使病人很快康復而不留下后遺癥。如果優柔寡斷、迷信CT,便會眼睜睜地看著病人失去寶貴的頭3個小時內的溶栓機會。使病人落下終身殘疾。老楊的教訓若出在在座各位的親人的身上,你能不痛心疾酋?!
當然,這席自責和反省只是醫生們在總結教訓。至于病人老楊,也只好拖著那癱瘓的肢體,在老伴的攙扶下走向漫長的康復之路。筆者之所以披露病案討論的實情,是因為主任的“科普課”也值得那些把CT看得很神,甚至到了迷信程度的病人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