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樂珍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然而,什么樣的孩子才算聰明呢?許多人說不周全。特別是有的一兩歲孩子,一舉一動似乎都出人意料地靈巧、可愛,家長就認為這孩子特別聰明。然而,隨著孩子一年年長大,有些家長漸漸地產生了困惑:為什么孩子不如以前聰明了?進了小學。有些家長認為,分數越高越聰明,考試不滿100分就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聰明;還有些家長認為,知識越多越聰明,從小就給孩子補課,教識字,做算術,背唐詩。加班加點灌輸知識:有些家長追求突出的技能,盲目地追逐時潮,過早地強迫孩子去學英語,學電腦,學樂器、舞蹈等等。其實,知識、技能與聰明雖然有聯系但又有區別,那些靠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不能理解、分析,不能舉一反三,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聰明。那么,究竟什么是聰明?
美國學者里恩提出17個項目作為鑒別聰明兒童的標準,在國際上很有影響:
1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能適當運用這些知識、技能去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用充分的時間認真地進行探索;
3熱愛學習,求知欲強;
4有堅持性和責任心,承擔任務后能努力去完成;
5容易受到啟發,對別人的建議和提示,能作出積極反應;
6有好奇心,能從自己解答問題中得到滿足;
7有好勝心。樂于接受比較困難的任務,喜歡爭論;
8觀察事物比同齡兒童更敏銳、機靈;
9能正確運用許多詞匯,清楚、連貫、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聞;
10思維流暢,能擺脫自己的偏見,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11思維靈活,能擺脫自己的偏見,吸收別人的觀點看問題;
12有獨創性,有時能用新穎、獨特、別人想不到的方法去解決困難;
13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富于想象力;
14有推理能力,能掌握和擴展事物的聯系;
15興趣廣泛,對多種活動感興趣;
16樂意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和他人融洽相處,關心集體,且助人為樂;
17情緒穩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能適應環境變化和挫折,很少暴怒、沖動和沮喪。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登納認為,兒童早年個個都有許多潛能,但由于他們的遺傳稟賦,家庭、幼兒園和學校的教育條件以及本人的發展水平,個性特征的差異,會表現出不同的智能發展優勢。他提出語言、音樂、數理邏輯、空間知覺、身體運動、認識自然環境、社會交往和自我內省等八種智慧潛能。
由此可見,聰明的孩子活潑開朗,心理健康,具有敏銳的觀察力。總是集中注意力,去感知新的事物和現象,喜歡聆聽和討論問題,有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嘗試多種方法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包括學習、生活和同伴糾紛的問題。
怎樣使孩子更聰明?
一、關心孩子生活,保護孩子大腦的發育。人腦是聰穎之本。發育健全的大腦是智力發育的物質基礎。無數科學實驗證明,在母親妊娠期,胎兒營養不良,意味著腦細胞的數量將低于正常發育的數目,而且過了這一階段,很難彌補。1~3歲幼兒腦細胞的發育,不但需要視、聽、觸、摸、運動等多樣化活動的信息刺激,還需要父母的愛撫、語言交流、提供玩具和音樂、參與游戲;5~8歲的孩子,在大腦的活動節律上,更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和時間安排有張有弛。從胎兒到5歲是腦發育最旺盛的時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促進大腦發育,使潛在的智能盡早得以發展。
二、擴展視野,豐富孩子的感性經驗。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和五彩繽紛的自然世界是孩子獲取知識的源泉,是智力活動的誘因。要引導孩子做觀察事物的有心人。在認識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過程中,讓孩子領略大自然的樂趣,感受四季更替和環境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在歡慶節日、參與社區建設、體育比賽或抗災救災活動中,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熱愛祖國的情操和美好愿望。
三、鼓勵提問,啟發孩子思考和實驗。孩子天生好奇好動,喜歡提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求知欲的萌芽,是寶貴的學習動機,也是積極思考的開端。三四歲孩子常問“是什么”“怎么樣”“后來呢”,他們企圖了解的是事物名稱、特征、類別和變化可能性;五六歲孩子常問“為什么”“怎么會的”,他們想探索一個事物和別的事物的關系;七八歲的孩子關心宇宙、關心世界,他們會問及電視中播放的新科技和國際上的爭端。成人應當引導他們去查找圖書、觀察事物或嘗試實驗,并用贊同、支持和“這很有趣”“我以前沒有想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或做做)吧”等話語,使孩子的探索熱情得到支持,得到發展。
四、運用語言(或文字)鍛煉孩子的思維。人的思維常常是借助語言和文字的工具來進行的。在日常交往中,在節假日參加活動以后,要鼓勵孩子回憶和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小學生還可以用文字夾拼音寫下幾句。平時,有目的地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景象,如冬天堆雪、夏天雷雨、母雞帶小雞、看燈展、逛書店等,和孩子即景自由談話,你一言我一語,既增進親子情誼,也鍛煉了語言和思維的靈活性和連貫性。
五、參與實踐,增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親自動手操作,要比看圖書、看電視、聽介紹所得的印象更金面、深刻,也更有成就感。我們有時會看見一個小男孩往河里扔石子,周圍的人會說:“這孩子真淘氣!”然而,大哲學家黑格爾卻說:“把石頭扔在河里,使孩子驚奇地看到水中的圓圈,這是一個作品。在這作品中,他看到了自己活動的結果。“在生活、學習、游戲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大事、小事,他們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去面對。家長要多給孩子實踐的機會,比如,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學會縫扣子、刷鞋子,第一次做成一個模型,第一次解決自己和伙伴間的糾紛。這種第一次,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思索辦法、解決問題。盡管孩子在實踐中可能做些蠢事,搞點破壞或遭遇挫折,家長也要給予寬容和諒解。
六、激發興趣,開拓孩子的智能優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何等智能的人,對感興趣的事,都會樂此不疲。長此以往,有的興趣就變成了特長。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常常幾天幾夜在實驗室中工作,有人問他:“苦不苦?”他說:“一點也不苦。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因為我有興趣。”天才出于勤奮,而勤奮的驅動力常常在于理想和興趣愛好。三四歲的孩子對多種多樣的活動都很喜歡,應當鼓勵他們有廣泛的興趣,給他們創造自由選擇的環境;五歲左右的孩子,開始表現出對某些活動有良好的素質和特別強的興趣,應當因勢利導,為他們提供時間、材料和實現才能的機會和條件,變“要他學”為“他要學”,引導興趣逐步演變為某種特長優勢。但是,要防止過早地、單一的定向培養,使興趣過于狹窄,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
聰明是人的多種品質的綜合反應。家長們可以對比一下里恩列出的17項標準,分析一下孩子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興趣、品德、意志和個性)方面的強點和弱點,多看看孩子在哪些地方有長進:少作橫向比較,即與其他孩子比較,以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感。作為家長,要加強自身學習,盡可能科學、合理地進行家庭教育,使你的孩子更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