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貴
對記者的獎勵,目前通行的有兩類。
一類是各新聞單位及其主管部門,包括各級記者協會的獎勵。它們通過自下而上層層評比優秀作品和先進個人,對記者中的佼佼者給以精神和物質的獎勵。比如各級各類的新聞獎,各級的十佳、雙十佳、百佳新聞工作者評選等。
另一類是被采訪單位和地方對記者的獎勵。比如,有的單位或行業主管部門,給跑線的記者發好稿獎、年度獎,有的地方領導機關給上級新聞單位的駐地記者進行表彰獎勵等。前不久讀到一篇報道,說一個地方黨委對駐地記者站的工作進行評比,有兩個記者站、8名記者、8篇作品獲“宣傳貢獻獎”,分別發給每個記者站獎金3萬元,個人6000元,每篇作品3000元至5000元等。這是筆者聽說的金額最大的一次獎勵,而且那個地方還是個貧困地區,所以報道說這說明了地方領導“對宣傳工作的重視”。
前一類獎勵,只要運用得好,能夠起到激勵先進、獎掖后進的作用。而后一類獎勵,筆者以為利少弊多,不宜提倡。
一個記者的表現如何,誰最清楚?當然是記者所在的單位最清楚。采訪對象既不了解一個優秀的記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也不知道其他記者的表現,所以無法作出比較。你認為優秀的記者,在同行中可能并不優秀,說不定還是比較差的。對一般的甚至很差的記者進行重獎,這就很不公正了。這是一。
其二,采訪對象評價記者的貢獻,往往以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利益,而不是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為標準。受到被采訪單位或地方獎勵的記者,大凡是因為表揚稿寫得比較多、比較好,而不是批評稿寫得多寫得好。上述的那個貧困地區重獎記者的名目,就叫“宣傳貢獻獎”,而不是“監督貢獻獎”。要論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焦點訪談”倒是應該重重獎勵的,可是至今也沒有聽說有哪一個被“焦點訪談”曝光的地方和單位,重獎“焦點訪談”的事。別說重獎,能不阻攔、不報復,就已經是上上大吉了。可見,這種獎勵有嚴重的片面性和誤導作用。
再說,記者也是有權的,那就是采訪權、發稿權。采訪對象獎勵記者,恐怕既包含著感謝,也包含著希望。感謝記者以前說的好話,希望以后繼續運用他們的采訪權發稿權,為自己這個單位、地方多報成績,不報問題。從這個角度看,采訪對象向記者發獎金,實質上是花錢買表揚,這與企業向能解決問題的領導干部發“紅包”,想升官的向黨委書記組織部長送錢送物,性質是一樣的,也是一種權錢交易。
記者的工作很辛苦很重要,理當需要表彰和獎勵。那么,誰有資格獎勵、表彰記者呢?毫無疑問,不該是采訪對象,應該是領導和管理記者的新聞單位及其主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