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河
創造神話勝過羅馬
1981年,韓裔日本人孫正義白手起家,以推銷電腦軟件開始涉足計算機行業,并創立了軟件銀行公司,由此開始了傳奇一般的創業史。軟銀成立后一直默默無聞,直到1994年,公司獲準在日本店頭交易市場發行上市才嶄露頭角。隨后兩年,孫正義及其軟銀公司大出風頭,風卷殘云般地收購了美國計算機貿易展覽會、出版公司及芯片創造商肯星頓技術公司等多家公司。
孫正義最為得意之筆,是1995年投資于一家尚無名氣的門戶網站一一雅虎公司。他向雅虎共投資了4.33億美元,到2000年11月,軟銀在雅虎的股份市值已達130億美元,相當于軟銀集團全部上市子公司市值的2/3。目前,軟銀管理著全球11家風險投資公司,資產高達60億美元,在全球450多家網絡公司擁有股份。可以說,孫正義的網絡帝國夢想的確是實現了。
世事難料突陷困境
最新一期《福布斯》雜志的一篇文章透露,自2000年3月納斯達克股指狂瀉以來,僅僅頭一個月,軟銀的盈利就下降78%,降為7900萬美元,到11月份其股票市值下跌了90%,目前只有190億美元。然而,孫正義不顧險投資部門主管里舒爾認為,股票市場的熊市局面至少將持續兩年,這對軟銀顯然是一個雙重打擊。如果許多擬上市公司的資產不進行實質性的帳面貶值,那么這批公司的上市可能性將是十分渺茫的。而軟銀如果真要出售那些已上市公司的股票,就不得不低價拋出。
軟銀還碰到一個雙重征稅的麻煩。在處理美國公司的股票時,對其資本利潤支付了兩次稅收。一次是在美國,另一次是在日本。盡管美日兩國稅率不盡相同,可是軟銀從其美國風險投資業務獲得的收益中平均40%的收益將用于交稅。將所有因素綜合考慮,弱勢市場和雙重征稅意味著軟銀上市公司190億美元的市值,也許只能被估價為40億美元。
濫鋪攤子難以自拔
最近《遠東經濟評論》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軟銀在經營過程中追求的目標不盡相同,甚至投資方向自相矛盾。在其互聯網行業投資中,許多項目絲毫未顯現出能夠通過軟銀集團的力量加以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且能持久運作的公司整體。軟銀大部分經營利潤仍來自于軟件產品的銷售,組織機構脆弱、發展戰略模糊,這是值得追究的重要原因。同時,全球互聯網公司股票的價格下降趨勢,無疑對軟銀籌資能力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了本來已日益惡化的軟銀資產負債表。目前,軟銀正在為匆忙投資于眾多網絡公司所造成的致命弱點而苦苦掙扎著。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軟銀必須迅速作出決定,將投資發展戰略集中到互聯網產業的某一些領域,而不是繼續涉足互聯網行業中的所有領域,從事所有業務。與此相關的措施就是需要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披露公開度及減少各種不切實際的花哨做法,這樣才能繼續吸引投資者。而這一切,意味著改變孫正義原先發散的、自由放任的工作風格,代之以更為健全的財務制度和組織制度。如果真的這樣做了,軟銀仍有可能實現其“建立全球電子未來”的夢想。不然的話,軟銀這—“暴發戶”將會成為互聯網時代最大、最痛苦的敗筆。
經營理念分歧多多
軟銀長期戰略目標總是在不斷變化,以致投資者盡管感到困惑,也逐漸習以為常了。孫正義認為,寬帶業務、在線游戲是公司未來發展的基石,但是軟銀美國業務主管卻稱網上金融服務、無線技術和互聯網基礎設施是將來發展的目標,這實在讓人找不著北。盡管在幾大互聯網行業玩家中,軟銀仍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如最近它還投資4000萬美元購得美國阿里巴電子商務公司日本分公司,獲得40%的股份。但可悲的是,除了日本之外,軟銀似乎再也找不出可炫耀的、能夠長期運作的項目。此外,在未來幾年,投資無線技術和互聯網基礎設施仍舊只是大把燒錢而不會賺錢。
軟銀高層管理的戰略分歧還包括在投資領域內的沖突。如軟銀中國風險投資部控股的中國阿里巴巴公司日前正與一家名為美商網的公司展開競爭。可笑的是,美商網公司是由軟銀所屬的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控股的,可謂是自家人打起了自家人。軟銀管理層稱,正在試圖消除類似的沖突,并承認軟銀長期戰略確實不夠清晰。
會計標準缺乏透明
即使軟銀確立起集中投資的戰略思路,它照樣會面臨一些來自組織結構方面的挑戰。軟銀集團主要分為6個部門——電子商務部、金融部、寬帶部、媒體部、基礎設施部和全球投資基金部,可事實上,這一分工結構在具體運作時并不十分明確。而且軟銀根本沒有定期公布各個業務部門獨立帳本的計劃。孫正義對此的解釋是.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使整個軟銀集團繳納稅收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不必受許多小股東擔憂的影響而擁有在經營決策時更大的靈活性。匯豐銀行的分析師維德摩羅則認為,軟銀這樣做的真實原因是它實際上根本沒有清晰的組織機構。
軟銀集團的會計帳目常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帳目既沒有匯總其直接或間接控股的一些虧損公司的經營業績結果,也沒有告訴投資者哪些子公司經營得法,產生了利潤,更談不上將這些盈利公司各自分別加以說明了,實在讓投資者感到一頭霧水。其實,軟銀自己也不清楚,明年哪些公司會賺錢,哪些公司會虧損。
在一些媒體面前,孫正義曾經表示軟銀有公開信息的必要,但又稱也有必要保留許多投資信息不讓公眾知曉。他認為,一旦向公眾公布太多的信息,勢必將增加軟銀競爭對手的競爭能力,使自己處于不利地位。
關于軟銀管理層的問題,特別值得懷疑。現在軟銀只有6名高層管理人員,卻管理著如此廣泛的業務范圍,他們能行嗎?軟銀高級主管里舒爾認為,為了實施未來的長期發展戰略,軟銀至少需要30多名高層管理人員來管理公司的多項投資業務,而6名高級管理人員實在太少,管理力量太單薄了。然而,孫正義極不情愿增加高層管理人員,他反對權力分散化,部分原因在于他與高層管理人員之間存在一些不協調情緒。更令孫正義不滿的是,2000年10月,日本總部的職員人數由原先的8人膨脹到50人,這批增加的職員主要是會計、財務審查和法律服務人員,基本屬于軟件銀行金融部。
軟銀已陷入危機重重的境地。在外界看來,軟銀要擺脫危機,走出困境,就必須增加信息披露,減少遮遮掩掩,完善公司的組織結構,實施更為集中的投資戰略。但孫正義本人似乎仍然“執迷不悟”,他堅持認為:“我們已取得了巨大進步。今后3~5年里,人們將會認識到我們現在這場互聯網革命的重要性。”也許孫正義對這場網絡革命發展趨勢的判斷是正確的,問題在于當黎明到來之時,軟銀還能否看見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