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舒
提起以色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一個群敵環伺的危險國家?一個兵力雄厚的“中東梟雄”?
當然不錯。但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是世界公認的“中東硅谷”。事實上,這個人口只有600萬的小國正在構筑的技術大國的地位,足以對日、美、歐形成威脅。
人才最“密”的國家
高新科技在以色列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它的高科技企業憑借獨立開發的技術,正以每年100多家的規模登陸國際市場,截止1998年10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以色列企業達115家。數量僅次于美國本土和加拿大。
它所發明的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英特爾的奔騰多功能處理器是該公司在以色列的研究中心研制出來的;成為計算機安全系統國際標準的“防火墻”,是以色列的一家公司開發的……
一個戰亂頻仍的小國為何會取得如此成就?秘密之一就在于它的基本國策——“人才立國”。
以色列擁有大量頂尖的技術人才,其技術人員在人口中的比例居世界第一。據聯合國最新調查,“每萬名勞動人口中從事研究開發者”,美國為90人、日本81人、法國62人、英國40人,而以色列竟達160人;有碩士、博士稱號或科技專著的以色列人占總人口的15%以上;全世界約600名諾貝爾獎得主中,約20%是猶太血統。
這些數字的形成當然不是偶然的。苦難的歷史使以色列人深刻地認識到,“危險時可帶著一起逃跑的大腦”才是最大的財產,因此,他們投資教育時毫不吝惜。
以色列人從幼兒園開始接觸電腦,小學生就用電腦做作業,初中時開始學習程序設計。如今,這種出色的普及教育已經使以色列在信息通信和軟件領域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競爭力。
以色列教育體制的另一特點是高等教育機構堅持走產學結合之路。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和希伯來大學、魏茨曼研究所等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都有推銷技術的專門組織,把各自的研究成果介紹給民間企業,賺取項目研究開發費,其銷售規模高達1400萬~1900萬美元。
“軍隊是最好的學校”
如果說,高質量的普及教育為以色列的科技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獨特的“英才教育”更使這個人口不過幾百萬的國家憑著人才質量而傲視群雄——“中東硅谷”之所以能網羅幾乎所有知名的美國高技術企業,就是因為這里擁有許多技術能力極高的天才。
而以色列“英才教育”的主要機構就是:軍隊。
以色列視安全保障為國家的最大任務,國民不論男女,高中畢業后都要服兵役,服完兵役再上大學。
以色列人服兵役不一定非得到戰斗部隊,數學才能優異的青年被集中到計算機情報部門,參加高級系統開發。這里有最先進的器材,可以進行從基礎到應用的所有教育。20歲前后就直接接觸最尖端實用技術的環境,使許多以色列人服完兵役時已是技術高手。
以色列還為成績特別優秀的中學生準備了“特殊課程”,被選中的年輕人在入伍的同時進入希伯來大學。他們必須用3年時間取得數學和物理學學位,并接受軍人的嚴格訓練,努力晉升軍職。由于智力和體力要求甚高,1/3的人會被陸續淘汰。畢業后,他們到相關軍隊企業從事最尖端的研究開發。
這些精英大多在30歲前脫下軍裝,此時,除智力、體力得到極大鍛煉外,他們還掌握了獨立研發項目的能力。因此,“特殊課程”的畢業生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高技術風險企業家。難怪以色列人常說,“軍隊是最好的學校。”
財富的源泉——軍轉民
軍隊對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影響遠不止于教育。以前總理內塔尼亞胡曾說:“軍轉民是以色列財富的源泉。”尖端軍事技術的存在同樣是以色列高科技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色列切克·波因特公司開發的網絡安全標準系統“防火墻”的最大特點是其獨特的“狀態檢查”技術,現在已成為世界行業標準。目前,該公司產品占世界防火墻市場的4成以上。
防火墻技術出自以色列人之手絕非偶然。以色列一直視“鎖”為安全保障的重要技術,其軍隊的密碼技術在冷戰中得到磨練,成為世界第一;而在防火墻技術中,密碼技術正是最重要的機能之一。
以色列高新科技領域中更令人矚目的,是一支軍事情報的精兵——“8200部隊”。這是一支每年有50余名“電腦戰士”加入、匯集了電腦精英的小部隊。這個謎一樣的部隊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已逐漸聞名,因為以色列保安行業推出的新技術和軟件多出自他們之手,包括防火墻。該部隊的畢業生在商界也很活躍,其創建的風險企業和參與開發的技術很多,例如米拉比利斯公司開發的“ICQ”(意為“我找你”,用于在網上找到所需對象,實時交換郵件)。
1999年秋,英特爾公司以16億美元收購的DSPC公司也與“8200部隊”的畢業生有關。DSPC是以開發和生產數字模擬處理器聞名的高技術產業,它開發的晶片很早便被日本的京陶和建武兩家公司采用。在被視為最有希望的下一代因特網媒體"XDSL"的高速大容量數據通信領域中,領先世界的奧爾基特公司的技術同樣出自“8200部隊”。
“孵化器”孵化創業天才
以色列延攬人才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優秀”,只要頭腦優秀,一律重用,其靈活度決不亞于以自由競爭著稱的美國。
在以色列援助年輕的風險企業家的政策中,最有名的是隸屬貿易和工業部的“重要科學家辦公室”推行的“孵化器”制度。
該制度始于1991年,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蘇聯猶太移民的能量,促進他們與以色列社會的同化。該制度利用廢舊校舍等建筑物作為創業基地,對進駐基地的企業給予資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尤其是市場等軟件方面的支援。
現在,以色列國內約有30個“孵化器”。被“孵化”的企業除了可以自由使用設施和設備外,2年內可得到最多30萬美元的獎金援助,如事業成功,每年按銷售額的一定比例(前3年為3%,后3年為4%,以后是5%)還給國家,失敗則無須賠償。對于有技術和能力、無門路和資金的年輕創業者來說,利用“孵化器”無疑是他們創辦企業的最佳途徑。
正是因為有著種種創業機會,在以色列,年輕的技術人員往往能取得驚人的成就。例如該國最有名的測謊軟件的開發者阿米爾·利伯曼,就是個20出頭的年輕人。
以往的測謊儀是根據人說謊時血壓和脈搏的變化來分析人的心理,使用這種儀器須在被測者身上接通各種傳感器。利伯曼卻發現,人的聲音是最值得信賴的,能敏感地表現出罪惡感和倫理感。說謊時,喉嚨的血管收縮,聲音發生微妙的變化。測謊軟件通過把這種變化同普通的聲音狀態相比較,能準確分析對方的心理。
美國和以色列的研究所的對比研究表明,測謊軟件同原有測謊儀的精確度基本相同,但測謊軟件卻可以方便地分析電視、錄音、電話中的聲音,如中東政治家在電視新聞中的發言。現在,該軟件僅在歐美便已售出500多萬套。
以色列人的精神土壤
苦難的歷史和動蕩的現實使以色列視國家安全高于一切。建國以來持續緊張的氣氛及在生死線上生活,使以色列人必須竭盡全力以求生存。他們是用戰場上的拼死精神來向高技術挑戰的。
以色列人不相信天時、地利、人和,有著為生存而不惜一切的堅強意志,他們思路清晰,想法獨特,勇于開創前所未有的事業。
此外,在以色列,極端合理的高技術產業同極不合理的猶太教戒律同時存在,常令外人覺得不可思議。但這些不合理的戒律同時也造就了猶太人的獨創性,因為這是猶太民族團結的黏合劑和保衛民族團結的手段。
因此,在以色列的高科技領域中,體現其獨特想法的東西雖然很多(如其軍事技術和數學才能),但最令人敬畏的,卻是以色列人創業時的那股沖天干勁和挑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