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國
1940年中期,德國軍隊僅用6個星期就打垮了一度高傲自大的法國軍隊,英國的秘密機構迅速將查里斯·戴高樂帶出法國。但自那以后,戴高樂就一直令英國和美國不快。剛剛到達倫敦,這位法國最年輕的二星級將軍就向法國人民進行了鼓動廣播:“法國失去的只是一場戰役,但并沒有失去整個戰爭。”
當時年僅49歲的戴高樂將軍,態度極為高傲、冷淡,而且非常敵視英美。戴高樂到達英國的第一個舉措就是宣布建立以他為核心的自由法國政府,建立自己的電臺,發行自己的報紙,這些媒體經常流露出對英美的批評。
戴高樂譴責美國總統羅斯福應為法國軍隊的潰敗負責,盡管當時美國在軍事上還不十分強大,而且還沒有卷入沖突之中。戴高樂將軍周圍的顧問很多持反美立場,他們經常提醒戴高樂:羅斯福密謀反對他。相丘吉爾對戴高樂極為不滿,他曉得這個瘦長難看的法國人在妨礙著反對第三帝國的戰爭。1943年早期,一次面對面的沖突中,丘吉爾對戴高樂說,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對英國來說是無足輕重的。
1943年4月21日上午,也即這次沖突幾星期后的一天,戴高樂到達倫敦近郊的亨登機場,準備飛往蘇格蘭自由法國海軍基地視察。他的專機是裝有4個發動機的轟炸機,由他自由支配,但由英國人保養。
亨登機場跑道很短,而且跑道前端有路障,因此,起飛時飛行員不得不加到最大速,緊控制動設備,通過控制升降舵來將飛機的尾部抬起。然后,飛行員會放開制動設備,快速沿著跑道疾馳而去,很像沖出火箭筒的火箭。
當時,戴高樂專機的飛行員、英國人彼德·洛特中尉開始了正常運行。飛機沿著跑道向前滑行時,專機的尾部突然脫離,洛特幾乎不能控制飛機,因為他手中的升降舵控制很松,幸虧洛特技術高超,終于在飛機撞到路障前,成功地將飛機停了下來。后來臨時給戴高樂調撥了一架飛機,洛特用這架飛機將戴高樂及其隨從送到哥拉斯哥。返回時,戴高樂懷疑是英國人的陰謀,于是改乘火車回到倫敦。
與此同時的亨登機場,戴高樂的專機正由機械師檢修,結果發現升降舵控制桿早已脫離。受損的關鍵部件被送往實驗室檢驗,答復是:金屬桿早已被酸穿透了。
英國權威人士通知洛特中尉:這是德國間謀進行的未遂陰謀。但洛特并未接受這一解釋,因為在戰爭過程中,英國的秘密機構早已拘捕了大不列顛幾乎所有的納粹間諜,并通過“變節”的間諜作引線,每當新間諜在不列顛登陸時,均能及時將其抓獲。而且亨登機場的工作人員彼此相識、關系密切,納粹間諜靠近戴高樂專機是不可能的。不出所料,英國秘密機構對此事的推諉最終使此事無果而終,調查不了了之。
在戴高樂看來,他對誰要謀殺他是心中有數的,一個月后,這位法國領袖告訴一位同事:他不再相信英美了。
而溫斯頓·丘吉爾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對戴高樂這位戰爭盟友也厭煩透頂,丘吉爾告訴羅斯福不可再信任戴高樂。1943年6月17日,羅斯福致信丘吉爾:“我堅信戴高樂在破壞我們對戰爭所作的努力,他是我們一個很大的威脅。”
由此可見,二戰期間英法美三國首腦之間并非鐵板一塊,他們之間尤其是法國與英美之間存在著成見與猜疑,這種態度一直影響到戰后的大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