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民
村民袁某因病去世,留有2間瓦房和價值約5000元的家具等物品。袁某的外甥唐某是袁某的唯一親人,理所當然地繼承了這些財產。村委會知道后,派人找到唐某,告訴他這些財產是屬于村集體的,要求他退出這些財產。唐某認為自己是舅舅在世的唯一親人,財產顯然應由自己繼承,村委會根本無權得到舅舅的財產。雙方出現爭執,村委會無奈之下起訴到法院。
法院調查期間,很多村民都站在唐某這一邊,認為唐某繼承遺產合情合理。但是,法院的判決卻支持了村委會的訴訟請求,這是為什么呢?
我國繼承法第5條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首先,唐某拿不出袁某留有遺囑的證據,所以不存在遺囑繼承問題。其次,袁某與唐某也未訂有遺贈扶養協議,不存在按協議辦理的問題。所以此案中的繼承只可能以法定繼承辦理。法定繼承是指按照法律規定的繼承人的范圍、繼承人順序和遺產分配原則將被繼承人的遺產轉移給繼承人的繼承方式。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只限于被繼承人的親屬,但并不包括所有親屬。概括說來,我國繼承法規定的法定繼承人范圍是: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于被繼承人之前的子女的直系親屬、對公婆或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兒媳或女婿。從以上可以看出,唐某并不屬于這個范圍,他無權通過法定繼承的方式繼承其舅舅的遺產。
另外,如果袁某與唐某間曾存在實際的扶養關系,唐某也許能得到袁某的部分遺產。繼承法第14條規定:“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法院經過調查,唐某并不屬于這個情況。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唐某無權得到其舅舅的遺產。根據繼承法第32條的規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因此,法院將袁某的財產判給村集體所有顯然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