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來
在很多情況下,對許多問題的分析和判斷,一般民眾的生活常識往往比一些理論家的長篇大論更有說服力。比如說要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充滿活力,是否強盛,理論家可能要引經據典加以全方位多層次的說明,而常識卻告訴我們只要看兩個現象就足夠了:這就是世界上的人才往哪里跑,國際上的財富向什么地方流。在諸種生產要素中,還有什么比人力和物力資本更重要的呢?以此來衡量,美國的確是世界的龍頭老大。九十年代,移民美國的實際人數創美國歷史最高,至少在一千萬以上,其中有一半左右是來自亞洲地區高素質的技術和投資移民;同時,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又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多么地不平等!世界上最需要外來資本發展的第三世界國家得不到“雪中送炭”般的輸血,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卻獲得了“錦上添花”樣的滋潤!而且,其中很多的滋潤恰恰來自需要輸血的第三世界。就像人往高處走一樣,資本的洪流永遠流向能夠帶來更多利益的市場。這實在是令人很無奈的現實。
美國憑什么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可以無情地“掠奪”第三世界寶貴的人力資本?美國為什么至今尚未像歷史上其他大國一樣顯露出衰落的征兆?美國靠什么能夠在二十世紀強盛不衰,保持著可持續的發展和強大?美國有能力把“美國世紀”維持到二十一世紀嗎?人們常常提出這些非常自然的疑問,可是我們一些理論家的回答卻是那么的不自然。八十年代,美國人對美國衰落征兆的自省和警覺曾使國內的學術界掀起了一股談論美國衰落的熱潮,其熱烈程度比起美國自己的討論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的確,七十年代以來,美國開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美元霸權地位的喪失、侵越戰爭失敗和水門事件丑聞,從國際經濟和政治地位兩個方面說明了美國力量的限度,顯示了相對衰落的征兆。在國內,國民經濟的停滯和通貨膨脹(滯脹),政府威信的掃地,社會道德的淪喪,種族關系的緊張,多元文化的興起,嚴重削弱了美國的內在凝聚力。國際上,冷戰勝利的欣快轉眼即逝,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始對美國說“不”,美國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與盟國的合作和協調,來維護其超級大國的地位。這些表征暗示著美國正在像歷史上的其他大國一樣,走上了盛極必衰的道路。這些看法大體成為當時的一種共識。似乎只有資中筠等極少的幾位國內學者提醒美國衰落論者注意,美國在科學和人力資源上仍占有絕對的優勢,而這恰恰是現代國家的強盛之本。
可笑的是,當年美國衰落論者現在轉而大談特談美國的“新經濟”和美國的“一超地位”,似乎忘記了自己當年討論美國為什么衰落時頭頭是道的分析。基于這樣的觀察,我們幾位學習和研究美國歷史的年輕博士覺得,與其尋求對當前現象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解釋,還不如討論二十世紀美國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歷史進程。坦率地講,我們沒有能力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些重大問題,我們所能作的是從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移民社會和科學文化六個專題,分門別類地、比較全面和深入地描述美國在二十世紀的發展變化,并在這種變化和發展中尋求美國歷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探討這個超級大國由富到強的成長過程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影響。
讀者總是希望歷史學者給出一個最終的答案,我們的歷史教育也要求我們回答各種各樣的“為什么”焀hy,否則歷史學家就沒有盡職盡責,更有辱歷史作為科學的美名。可是,對我們這些普通的學者來說,對歷史進程本身的注意,對歷史是“如何”烪ow牱⒄寡荼湓侗壤史“為什么”發展演變更為重要。“為什么”的問題永遠是建立在“如何”的基礎上的。而且,“為什么”的問題不應該由歷史學者來告訴他的讀者。歷史學者應該相信他的讀者可以從他所建立的歷史“如何”發生的敘述中,得出自己的“為什么”的結論。歷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說明,讀者憑常識理性從歷史中得出的看法要比受某種客觀條件限制的學者的“科學結論”更可靠、更有說服力。
煛兜貝美國——一個超級大國的成長》,任東來、王波、張振江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