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修勝
婚后的妍一直希望生個女孩。懷孕后,她擔心懷的是男孩,便上醫院要求做B超檢查。醫生說剛剛懷孕還不能鑒別胎兒的性別。為此,她吃不香、睡不寧,常常在夢中驚醒。
妍的丈夫鳴對此很不理解,對妍說:“我家三代單傳,按常理你應該希望生個男孩。生男生女并不能隨人所愿,我不強求,你也不必計較,順其自然吧!”妍一聽便火冒三丈:“我不要生男孩,男孩淘氣,長大了讓人討厭!”讓鳴更不能理解的是,妍不斷上醫院請求做B超,雖一再被拒絕仍不能打消她的念頭。本地不行,她又到外地尋找做B超的機會,最后終于如愿。然而,擔心成了事實,醫生告訴她,她懷的很可能是男孩。她回來后大哭了一場,聲稱要打掉這個孩子。
這期間,不斷有親友來勸她接受事實,并說生男生女都一樣。聽的多了,妍也覺得有道理,可就是改變不了自己的態度,克制不住自己的沖動,表現得更加焦慮不安。鳴懷疑妻子有了心理障礙,陪妻子去看心理門診。
心理醫生了解了這一情況后認為,妍的生育觀偏執可能源于兒時的“角色自居”。角色自居是兒童時期形成的“性別自認”的一種心理活動。即通過“角色自居”把自己看成是男或是女。兒童性別自認的形成是由于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和自己性別相同的成人,特別是模仿父母的行為,從而產生自居作用的結果。兒童進入自我意識階段以后,如男孩由于害怕和嫉妒等原因對父親產生防御性自居作用,女孩則對母親的溫柔慈愛產生感情性自居作用,從而促成他們對自己性別的認同。因此,兒童性別自認與父母的影響關系最為密切。
正確的性別自認源于合理的角色自居,即承認真實的“自我”。只有過分“自居”,超高自我角色評價才會導致自認偏頗,形成幻想的“超我”。如在孩子們中間經常發生這樣的爭執:“女的比男的好、男的比女的強”便是出自過激的自我角色自居。妍就是把孩子作為理想的“超我”替代者而造成自己生育觀偏執。
心理醫生的分析被鳴所接受:“是的,她平日就是喜歡女孩,和女孩子在一起會興高采烈,有說不完的話;討厭男孩,別人家的男孩親近她,她也冷漠相待。”此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妍答腔道:“就是嘛,女人才是家庭的主人,哪個男人不依賴女人?我喜歡女孩,自然希望生女兒。”心理醫生笑著接過話題:“問一個你不要見怪的問題,你母親是否也這樣認為?”“的確如此,在我們家里,媽媽是主宰,她在外面是經理,把那么多男人管得服服帖帖;在家里,她把家掌管得井井有條,對父親說一不二,我爸爸不僅聽她的還懼怕她三分。我從小看不慣爸爸,他只知道上班、打麻將,很少關心我。”
接著心理醫生做了如下分析:“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你們家中母親占主導地位,父親不僅依賴她,對你關心也不夠。這就形成了你對父親(男性)的排斥心理,而受你母親慈愛形象和事業成功的影響,產生對母親感情的自居作用并形成‘超我(女性)的性別自認。以‘超我自居則認為女人比男人強!并導致成人后的生育觀偏執,形成執意要生女孩的頑固信念。”
找到了妍生育觀偏執的原因后,心理醫生對她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重新認識、評價男女的優劣,消除偏見。二是接受現實,順其自然。三是服從家中多數人意見以權衡利弊。可設想,如果你懷的是女孩,丈夫、公婆都像你一樣堅持要男孩怎么辦?四是樹立生男生女都一樣的科學生育觀,不把評價男女的優劣放在孩子出生之前,而是放在日后的培養和自己的努力上,承認男女各有所長,關鍵在于培養。
顯然,妍的偏執心理不可能因一次咨詢就能徹底解決,即使她打消了念頭,由此帶來的心理陰影也會長期存在。這不能不說是對做父母的警示:作為父母,在孩子兒時要為他們提供一個積極的性別自認氛圍,以正確的行為影響、規范他們,保持正確的性別自認和適當的“性度”。比如做父親的不要把培養女孩的事全交給媽媽,要重視以父愛影響女兒,讓她在自認中保持一個合理的“男性度”,就不會出現偏執的角色自居。做母親的要重視自己對男孩的影響,讓孩子在性自認中既保持“男性度”,又有適度的“女性度”。父母皆應注意引導孩子對配偶的敬重、信賴,以避免孩子對異性產生認識偏離。這樣,他們便會男不棄女,女不輕男,為日后形成正確的生育觀奠定牢固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