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 寬

在我年輕時,見到那些垂垂老者默默地想著心事,常猜想他們在想些什么?光陰似箭,如今我也年過花甲,青絲變成銀發,我終于明白了當年的老人們曾經想些什么。真是不到多大歲數,不知道多大歲數人的心事。這話一點兒不假,現在就聽我說說老年人(包括你的爸爸媽媽)在想些什么吧。
健康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健康、青春和自由,他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樣,在老人的心目中,健康也是最重要的。勞碌了一生,誰也不愿過早地病倒在床上,不但自己受罪,也給兒女添累。因此,公園里晨練的,街頭扭秧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為了少受罪,也少花點藥錢,減少報銷困難的收據條,老年人普遍重視健康,重視鍛煉。但不管怎樣益壽延年、保健回春,也還要攢下幾個錢,防備萬一病倒了措手不及。這是老年人普遍的心態。
平安孫悅的“祝你平安”并不是針對老年人的,老人對平安的認識更具體,要求更低,用馮鞏母親的一句話可以概括:“監獄里沒咱家犯人,醫院里沒咱家病人,這就是福。”擴大一點,兒輩們沒下崗的,孫輩們沒出事的,鄰居沒被盜的,出門沒被車撞上等等都是福。因此盡管自己風華正茂時也曾出入過槍林彈雨,但現在未必贊成自己的孫男弟女去漂流探險。老人們已涉過急浪險灘,大多希望晚年能平安度過。
團圓現代家庭幾世同堂的少了,多半是空巢家庭,寂寞總是籠罩著老兩口,要是只剩一口就更難過了。中國人多喜歡大團圓,連蘇軾也盼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因此不只盼著海外游子能常回家看看,也盼著近在本市的兒女們能常回家看看打打照面,最不濟也要常打電話請請安,給老人以安慰。所以,陳紅的一曲《常回家看看》能唱得無數老人熱淚盈眶。對于老年人,團圓的范圍不應只限于兒女親屬,還應擴大到同學、朋友、老同事、老鄰居等等,只要有機會就去聚一聚,置身于滿堂歡笑,使自己仿佛又回到青春時代,勾起許多美好回憶。
保持成就感和良好的形象一些有專長的資深老人,對他們從事了一生的專業鐘愛難舍,但一旦從崗位上退下來,就難以接觸更多的新資料新信息了,因而很快就會使他們原來掌握的知識落伍,尤其是一些老專家多有此擔心。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擔任顧問或有關的工作,力爭在一段時間內不太落伍,保持自己的成就感對維持老年人健康的心態十分重要。
一般的老人們在退下來后,則應盡力使自己的儀容、服飾,裝扮得得體大方,不要給年輕人留下老態龍鐘、破衣爛衫的印象。這對保持自己心理上的年輕也很重要。
出游可以說,大部分身體還好的老人們都有這個愿望:趁著胳膊腿還能動彈多出去走走。苦苦干了一輩子,有的連北京城圈都沒出去過,這回要盡可能補回來。因此,老人旅游已成了一大時尚。條件好的去澳洲、歐洲,次一等的去新、馬、泰、香港,再次的去參加旅行社組織的國內幾日游,花完錢、受完累,留下一大堆五彩繽紛的照片,夠念叨好幾個月的。實在有困難出不去的,也要買張月票,全北京城轉悠去;到香山爬山,到景山看牡丹,逛百鳥園,游雍和宮,悠哉游哉,樂在其中。
節儉消費盡管有報紙說老年人是最低消費群,許多年輕人也經常責怪自己的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但老人們還是對所經歷過的“一人一月二兩肉、半斤油,花生瓜子一年才能見一回”的苦日子不能輕易忘懷。60年代,我弟弟每次從外地回京過寒假,都要背著兩棵大白菜回來,因為他沒有北京的菜票。所以老人們對消費很容易滿足:雞鴨魚肉隨便吃,二鍋頭、啤酒敞開喝,哪件衣服看著順眼掏錢就買,應該說日子過得不錯了,至于買新車買豪宅,那是兒孫們的事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嘛。
死時別受罪有一句每位老人心中都有,但很少說出口的話,那就是:“死時別受罪。”盡管有名醫良藥,有高級補品,但死神早晚還是會降臨。《紅樓夢》中的賈母在病倒若干時日后,下人捧上一碗人參湯,也沒能阻止賈母的離去。有時一些搶救或其他措施,只能緩解臨終前的痛苦。當看到身邊的熟人猝然死去,在悲痛或傷感的同時,有時會產生一種想法:“沒受多大罪,他挺有福氣。”進而可能會想,“但愿我也能這樣離去。”所以,盡管飽經滄桑的老人萬分留戀這美好的世界,非常熱愛自己的兒女孫輩,但一旦沉疴在身,都希望能將離開塵世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
也許我說的這些,有些人不贊成,其實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我就算代表一部分人,言一部分人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