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大眾健康》雜志第2期“學做醫生”欄目介紹的得了“強迫癥”的小王引起了許多讀者的關注,中國政法大學的曉東同學還提出了自己存在的問題,下面我們一并回答。
1.小王能被搶救過來嗎?
好在發現得還算及時,口服的氯丙嗪也不算太多,且尚未充分消化吸收,通過洗胃、催吐、灌腸,幾天后小王的身體便恢復了正常。
2.小王得的是強迫癥嗎?
不是,小王得的是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病的一種類型。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精神分裂癥又可分為精神分裂癥單純型、青春型、妄想型、緊張型等數種類型。小王屬于妄想型。妄想型病人主要以妄想為疾病的主要癥狀。妄想又可表現為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猜疑(妒嫉)妄想等等。這類患者常常堅定不移地確信某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事和物或觀念。比如確信自己被某種超聲波控制;確信自己的配偶與他人發生了不正當的性關系;確信自己患了不治之癥到處求醫等等。不論醫生怎樣耐心解釋都不能說服患者,都動搖不了患者固有的觀念。患者表現為缺乏自知力(辨明是非的能力),這在醫學上稱為妄想觀念。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都具有思維、情感、意志力等方面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情感淡漠,意志消沉,離奇古怪的行為,語言上也可能出現支離破碎的現象,有的有自傷或傷人的表現。精神分裂癥患者還可伴有幻覺——幻視、幻聽、幻嗅等表現。其中以幻聽最為常見。在本病例中,小王就是在病理性幻聽支配下,由被害妄想控制,采取了自傷行為。
3.小王得的病與強迫性神經癥如何區分?
妄想型精神分裂癥與強迫癥有本質區別。強迫癥病人有良好的自知力,能意識到自己的強迫性思維和意念是一種病態,并想極力克服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強迫癥并不導致精神分裂,盡管病人十分痛苦,但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精神分裂癥患者則喪失了自知力,對自我缺乏批判的意識,否認自己有病,精神分裂癥實質上是幻想狂。但由于有相當一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初發病時,也出現類似強迫癥的強迫性思維,出現思維障礙,故容易混淆。但是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強迫性思維很快就會消失而變成妄想。強迫癥病人則對強迫性思維自始至終一直采取排斥抵抗的態度。
4.小王為什么容易得這個病?
這與他的性格和遺傳基因有很重要的關系。精神分裂癥病人大都有性格基礎——即分裂性人格障礙。在本病案中,患者小王性格內向,平時沉默寡言,生活情趣單調,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不良外界環境影響下或由一個偶然事件的誘發而發病。嚴格地說,精神分裂癥的病理機制至今仍然不明,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才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有了明確而規范的要求。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不少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可能與遺傳基因有密切的關系。基于基因與性格有內在的相關性(這一點已得到證實),而性格與精神病又有重要的內在聯系,因此不能排除精神分裂癥與基因有關。
5.氯丙嗪是什么藥?
氯丙嗪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這種藥是在50年代初期投入臨床應用,在此之前,還未找到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藥物。氯丙嗪的藥理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是在臨床上,它確實對精神分裂癥有效。現在已發展出許多新型的抗精神病藥,但正如青霉素一樣,這些早年應用的藥品還未到完全“退伍”的地步。氯丙嗪實際上是一種神經阻滯劑,具有極強的抗膽堿作用,還有椎體外系反應等一系列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中國政法大學的曉東同學:
通過上文相信你已對強迫癥有了初步認識,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回答你的關于強迫癥的問題。
強迫癥是一種心理疾患,它確實消耗了患者大量寶貴的精力,在情感上十分痛苦。但這種病是能夠治愈的,所以你不必悲觀失望,歷史上有許多偉人都曾患過強迫癥,但是他們通過有效的自我調節,以自救的方式,治愈了強迫癥,而且還在自己的專業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強迫癥主要是以強迫性思維、動作為表現形式的一種神經癥。強迫癥患者往往具有典型的強迫性人格特點(性格基礎),往往有理想主義傾向,追求完美性,對自己要求過于嚴格,因此對自身出現違背自己固有觀念的想法和行為很敏感,而且采取堅決與之斗爭的方式,力圖保持內心的平靜,但往往徒勞無功,因而構成了強烈的內心沖突。
對于強迫癥的治療,沒有固定的方法,應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分別對待。原則上宜應用精神分析的方式,也可采用“森田療法”進行治療,但更重要的是自救,即改造性格的方法。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培養豐富的感情,提高生活情趣,改善生命整體質量。這樣,孤立的病理性興奮,就會自行退化消失,使強迫癥從根本上治愈,當然這是一種漫長的痛苦歷程,然而也是一項幸福偉大的工程,因為這是一種自我拯救。
具體到你個人的情況,由于你在信中談的不夠具體,也不知你在何處被診斷為強迫癥,也許你并不是真正的強迫癥,而只是一種暫時的心理障礙。建議你抽時間到正規的心理咨詢機構請專業的心理醫生給你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