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棠
大家或許看過趙本山、范偉與高秀敏3人表演的電視小品《賣拐》。劇中的趙大忽悠為了兜售雙拐,使出了渾身解數,終于使一個本來健康的小伙子心甘情愿地買下了雙拐。錢不夠,竟把所騎自行車相送,還要千恩萬謝。其實,只要觀眾回想一下劇情,就不難發現趙大忽悠的行騙過程是精心設計的。
他先以所謂相面,猜中了小伙子是切菜的伙夫。再杜撰出:久用一側手切菜便使一條腿有了毛病。為令小伙子信服,他讓小伙子使勁跺那條所謂的短腿,幾跺之后必然足底、足跟有點麻痛,趙大忽悠便問小伙子麻不麻?痛不痛?以此迷惑缺少醫學知識的小伙子。接著,趙大忽悠采取“現身說法”,用自己瘸腿的行路樣子,帶著小伙子跟著他繞兩三圈,誘導小伙子隨著他的瘸步行走。再讓合伙行騙的老伴發出評論小伙子步履的虛假信息:“拐啦,拐啦!”從而使這位小伙子誤信自己腿瘸,而上當買了趙大忽悠推銷的雙拐。
旁觀者不難發現,小伙子上當是趙大忽悠一步步迷惑、誘導的結果。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暗示作用。
醫學心理學告訴我們:暗示是以某種信息影響、誘導心理活動的特殊方式,使受暗示方不通過分析、判斷與縝密思考,便會盲目接受暗示信息的行為。接受暗示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但每個人被暗示影響的程度不同,與被暗示者的氣質、性格、思維類型、年齡、性別、文化層次、個人經歷及暗示者的形象、身份、地位等有關。即俗話所說的,信則靈。有的人信,跟著走了;而有的人不為所動,咋誘導他也是白搭。
暗示有很多分類法,比如自然暗示與有意暗示、積極暗示與消極暗示、自我暗示與他人暗示等。暗示手段多種多樣,可以用語言、文字、表情、手勢、動作,有些形體語言還可能成為樣板。如此劇中趙大忽悠引誘小伙子跟著他的步態走,就是采取“樣板”的誘導作用。
積極暗示可以治療疾病,消極暗示則可致人生病。
那么,怎樣使病人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呢?周圍人首先要注意語言的作用。
積極的暗示性語言可以使病人受到良好的刺激。比如,看到病人精神比較好,就說:“看來你氣色越來越好,這說明治療很有成效。”對挑選醫生治病的病人說:“別看某某醫生年輕,可他治你這種病還真有經驗。”給病人送藥時說:“大家都說這種藥效果很好,您吃了也肯定見效。”
有人害怕打針,護士可以非常自信地說:“我打針保險讓你不疼。”如果有住院病人失眠,護士可以給點安慰劑,并暗示這是最好的安眠藥。就止痛來說,據實驗,在暗示作用下,用生理鹽水替代杜冷丁可使75%的疼痛病人減輕疼痛。
對不同的病人,要尋找不同的安慰語言。對牽掛丈夫、孩子的女病人,可安慰她:“要安心養病,他們會照料好自己的。有不少孩子,當大人不在的時候更懂事。”對事業心很強的中年人或青年人,可對他們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于病程較長的病人,可對他們說:“既來之,則安之,吃好、睡好、心寬,病會慢慢好起來的。”對于較長時間無人來看望的病人,一方面通知家屬親友來看望,一方面對病人說:“您住進醫院,親人們放心了。他們工作很忙,過兩天會來看您的。”
對病人的鼓勵,實際上是對病人的心理支持。它對調動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對新入院的病人說:“我們這里經常治您這種病,比您重得多的都治好了。您這病一定能很快治好!”對病程中期的病人則說:“治病總得有個過程,貴在堅持!”對即將出院的可說:“出院后稍加休息,您肯定能做好原來的工作!”曾有一名23歲的男青年,因公負傷,從昏迷中蘇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半身活動困難,疑為偏癱,極為悲痛,屢次尋機自殺。護士為此不僅加強監護,而且一再耐心勸慰,對他說:“你身強力壯,新陳代謝旺盛,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將來再加強功能鍛煉,是絕對不會殘疾的。”熱情的鼓勵,使這名青年增加了生活的勇氣,結果恢復良好。后來他經常來看望那位護士,說護士的幾句話救了他的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