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安欣
父母必讀:什么叫健康?
葉教授:談到兒童的健康,還應重談一下健康的概念。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一種良好的狀態。在預防醫學領域都要提這個健康的概念。
父母必讀:根據健康這個定義,我們的醫學模式是怎樣的呢?
葉教授:近20余年來,由于疾病譜、死亡譜的改變,醫學模式從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換。生物醫學的一些重大發現如細菌、病毒以及相應的疫苗,尤其是人類基因研究的發展等等,對人類的貢獻都是非常大的。21世紀生物醫學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變革,社會的進步,尤其是高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就不能僅僅從生物醫學一個角度來考慮了,而要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來探討人類的疾病和健康。
其實,中國古代就有一種樸素的心理衛生的概念。我國古代醫書上就有“七情致病”這樣的話。這四個字就說明了我們古代醫學就很重視心理問題。大量的流行病學和實驗室的工作都證實了這一觀點。七情就是:喜、怒、哀、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比較嚴重或者持續的時間較長,就容易形成一些心理問題或心身疾病。當今,對兒童的疾病和健康問題我們都應注意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去考慮。
父母必讀:什么叫健康促進?
葉教授:健康促進這個術語近年來說得特別多。在談這個概念以前,先談談過去的一些做法,比如:養成飯前便后洗手,不吃腐敗變質食物等衛生習慣,預防腸道傳染病。過去沒有膳食指南,只是告訴你不要吃什么,而沒有說要吃什么,怎么吃合理。近些年來,建立了很多健康“日”,如世界無煙日(5月31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精神衛生日(10月10日);計劃免疫日(4 月24日);中國學生營養日(5月20日);愛眼日(6月6日);愛牙日(9月24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3月24日);國際牛奶日(5月18日),還有國際牛奶周等。這些都是在提醒人們新的健康概念,應該怎樣去做,如何保護和促進健康。
除了號召和宣傳外,還有一些是法律的、行政的保護。這樣做的宗旨是:在人們基本上還是健康的情況下,就設法尋求個人、家庭、社區和全社會的策略與措施,采取有助于維護和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
父母必讀:健康促進對孩子來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葉教授:我國老一輩兒少衛生專家葉恭紹教授經常說:兒童青少年的最大特點就是長身體、長知識和心理發展。這三個方面,就確定了兒童青少年的特點。所以,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教育和衛生都非常重要。而這兩方面又都是非常脆弱的,無論是誰的失誤,都會對兒童健康成長有影響。教育失誤了不行;身體健康忽略了不行;心理健康忽略了也不行。缺鋅了、缺鐵了、缺鈣了,都不行。營養不合理,肥胖了;營養不良瘦弱了都不行,兒童心理承受力低了更不行。哪一方面的失誤對兒童都是不利的,對他們健康成長都有負面影響。
對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歷來就是環境和遺傳這兩大因素。也可以從先天與后天來劃分。先天因素包括了母孕期,也包括了遺傳。后天就是環境,有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不僅僅是空氣、土壤和水,一定要包括社會環境。例如,貧困和不合理營養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
再有,氣候、季節對孩子也是有影響的。就拿長個子來說,過去有個說法叫:春天、夏天長個子,秋天、冬天長體重。這是說孩子的生長發育與季節可能有關系。另外還有人說與氣候或地區有關系。以身高為例,如東北、山東是大個子多;貴州、四川、廣東小個子多。當然,肯定還有其他復雜的因素,與當地水文地質和風俗習慣、飲食各方面綜合的因素都有關。生活有規律,睡眠充足,心理健康的孩子長得比較結實;受氣,受虐待,吃不飽,心情不好的孩子,就長得比較瘦小,一旦環境改善了,孩子就長起來了,就會趕上正常的兒童。這些都說明兒童非常容易受外界的環境影響。
營養均衡合理、體育鍛煉、心理健康這三個方面是兒童成長的最積極的因素,如果做好了,會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做得不好,就會影響兒童健康成長。
我們常說,要降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危險因素。例如生活方式病:不合理的營養、經常靜坐以及吸煙酗酒等,與肥胖及成人期很多慢性疾病有關,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另外,過早的性行為、少女懷孕、暴力、自殺、犯罪等一系列的危險因素近年有上升的趨勢。這些都是要注意避免和降低的。
所以,健康促進更強調降低危險因素,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比過去單純的預防疾病的概念更廣泛,更積極。
父母必讀:為什么說健康促進必須以人為本,以兒童為本?
葉教授:首先,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兒童,即使是一個有病的兒童,也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局部的病灶。不但要關注他的身體,也要關心他的心理健康。現在有很多臨床醫生比較注意了兒童的心理衛生,這標志著現代醫生素質的提高。
對于一個兒童,應該整體地看他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他的社會背景、成長的歷史以及家庭的背景。同時,我們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與母親的文化水平、父母是否和睦、是否是單親家庭等等有關系。在促進兒童健康的過程中,要以兒童這個人為主,以兒童的健康為中心,而不是只盯著疾病本身,從多方面減少危險因素,來促進他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