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滇珂
“哈哈,你畫的哪兒像一個人呀?”
“這根本不像樹!”
“哪有這樣的鴨子?”
……
這些都是家長在看孩子畫畫時常常發出的議論。而正是這些議論,在影響著孩子的學畫歷程。
顯然,家長們都希望孩子的畫要“像”個什么,但這個“像”到底以什么為標準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深究一下。

一定要像書上的簡筆畫嗎?
有些家長喜歡買一些簡筆畫書讓孩子照著畫。簡筆畫是把客觀物像的形狀特征用最簡單的幾何形狀表現出來的一種畫法。實際上它與事物客觀的樣子相去甚遠,只是因為它表現了客觀物象最基本的特征,所以人們認為它“像”。這是藝術上變了形的“像”。既然是藝術加工,您可以這樣變,他也可以那樣變,只要保留了物象的最基本特征就行。比如畫個貓頭吧,如果書上這樣畫(如圖一),您的孩子卻那樣畫(如圖二),不都像貓嗎?為什么一定要像書上那只貓呢!
一定要像您所見到的東西嗎?
還在涂鴉期的孩子往往畫的不是所見而是所知的,他們把對物體的認識用他們所能運用的簡單形狀組合并表現出來。由于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與我們成年人有太大的區別,往往會造成成
人對孩子的不理解。然而,在孩子自由的涂寫中,細心的家長一定會發現孩子的內心感受。請看圖三是3歲多的孩子畫的人物畫,圖四是5歲多的孩子畫的游樂場上的飛機,多么生動的畫面呀!你能因為畫上所畫的東西離真物距離太大而說他們畫得不好嗎?

一定要合乎真物的比例嗎?
當孩子進入寫實期,開始學習寫生后,有很多家長批評孩子畫得不像,是因為孩子畫的東西比例不對。才進入寫實期的孩子一般都掌握不好比例,所以畫出的東西“人模狗樣”的。但我們應該看到,他們最可貴的一點正是在力圖客觀地描繪物象,而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主觀地把腦子里固有的對事物的印象或模式調出來使用,這是他們繪畫能力的一大飛躍。如果這種行為得到鼓勵,他們就可以順利地跨越繪畫學習中的一個臺階,而一如小時候那樣“愛畫畫”了。從圖五和圖六可以看到,這些孩子已經可喜地學會了如實地描繪客觀事物,但都存在著比例的問題。現在就要求他們必須畫對比例是不現實的。有很多慘痛的例子說明,過早地強調結構比例使不少的孩子變得眼高手低,越來越不自信,也越來越不愛畫畫了。
針對許多家長對“像”的特殊偏愛,我在一群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中做了一個實驗。
我拿出一個絨老鼠玩具,讓家長和孩子每人都畫三張這只老鼠:第一張記憶畫,是先請大家觀察20秒鐘,而后把老鼠收起來憑記憶畫;第二張寫生畫,把老鼠舉在畫者面前讓大家看著畫;第三張臨摹畫,是我一筆一筆演示并講解要領,然后讓大家照著我的畫畫。畫完后由親子互相評選對方的畫哪一張最
像。評選的結果大家一定猜得到,無論親選子的還是子選親的,幾乎百分之百地都選的是第三張畫。第一、二張畫評選的結果是家長臨摹的好于寫生的,寫生的好于記憶的。而多數孩子的三張畫卻沒有多大區別。
根據評選結果家長們進行了討論:既然臨摹的像,那還要不要畫記憶畫和寫生了?當然要!剛剛親歷了三種繪畫方式的家長們深有感受,畫記憶畫和寫生,對于培養孩子的觀察、記憶、感受及再造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它不僅直接影響到孩子繪畫能力的提高,還會對孩子從事其他活動有良好的影響。
其實,家長們都會理解,要求學步兒“走正步”,肯定徒勞無功。
說來說去,批評孩子畫得不像的家長們,是想讓孩子畫的畫如自己心里設計的那個樣子。但孩子手中的筆,是受孩子自己的大腦支配的,哪能用媽媽的腦子代替孩子的腦子來畫畫呢!
注重培養孩子能力的媽媽們,一定要充分給予孩子“學步”的時間,讓他們在不斷的練習中自然成長。
責任編輯/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