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迪

在哀傷的日子里,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么?我們都希望能夠幫助孩子盡早從死亡的陰影中走出來。然而,研究和經驗表明,親人亡故對孩子的影響取決于父母或與其親近的成人是如何應對哀傷的。如果爸爸媽媽自己從那段哀傷的日子中走出來,并能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那么,孩子就能駕馭并承擔自己的生活。因此,幫助經歷哀傷的孩子最重要的前提是,幫助你自己。
如果你感覺自己無法耐心地陪伴哀傷中的孩子,那不是你不好,而是你沉浸在哀傷之中太深了。你需要做的是,不要責備自己,向一位你信任的、善于傾聽的親友說說自己的困擾—任何煩惱都可以。你可能需要很多次這樣的傾訴機會。當有人耐心地傾聽你時,你可能失去了往日的“堅強”,哭得很厲害,這是非常好的。你會發現,經過幾次這樣的“不堅強”,你在現實中會變得更有力量,更有耐心幫助孩子健康地度過哀傷。
當噩耗傳來的那一刻,絕大多數成年人所作出的第一反應就是震驚。緊接著我們開始意識到,那個朝夕相處的親人永遠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們會懷念與故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我們也會擔憂那莫測的未來。我們甚至有天塌地陷之感。許多父母不愿意讓幼小的孩子過早地遭受痛苦的煎熬,于是,他們盡自己所能不讓孩子知道親人的死訊,以為否認痛苦就會驅走災難。
但是,否認壞消息對孩子并沒有好處,相反,還會引起各種問題。無論你怎樣隱瞞,孩子總會從自己身邊成年人行為態度微妙變化的蛛絲馬跡中知道死訊。那時,他會感到被自己信賴的人所欺騙;在失去親人的同時,也失去了對活著的親人的信任。
喪親的經歷觸及了我們心靈深處的恐懼,我們會不會從此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我們會不會也將不久于世?與成人相比,孩子是脆弱的。喪親的孩子這種內心的安全需要更加強烈,因此,他們更需要知情
減輕失去親人的孩子的痛苦,要以真實為基礎。為了讓孩子免受哀傷而否認死訊,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真實的事件是不好的,真實的情緒也是不好的,因此,孩子沒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應對哀痛。在這種壓力下,他們會壓抑自己真實的情緒反應,這將延遲或阻礙孩子及早走出哀傷的陰影。
的確,在聽到壞消息的那一刻,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震驚、痛苦、傷害、難以置信以及精神崩潰。為了給孩子提供心理支持,你可以安詳地帶著同情的態度向孩子表示,你能夠接受孩子所有的感受,無論這些情緒是什么。孩子常常對于表達各種不同的情緒感到焦慮、感到拘束,可能在無意中只表達那些可能“被允許”表達的情緒。
但是,壞消息并不會真的把孩子壓垮。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需要知道自己能夠駕馭的消息。通常,他們不會主動要求獲知那些自己受不了的信息。當然,如果他們感到自己能夠面對所透露的信息,就會問一些細節。當孩子能夠公開地和別人談論自己喪親的感受時,就能更好地應對喪親的哀痛。
那么,怎么告訴孩子呢?
首先,告訴孩子死訊的那個人應該是孩子平時最親近的人。在這樣的時刻,以前孩子與這個人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和信任會增加孩子對壞消息的承受能力。
如果父母雙雙在車禍中喪生,那么,就應該讓孩子認識并信任的成年人陪伴孩子。這個成年人一定要富有慈愛之心,他也許是家人,也許是父母的朋友。最好由這位陪伴者告知不幸的消息。如果孩子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不妨再告訴他一遍。孩子第一次聽到父母雙亡的消息時常常非常震驚,根本不理解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因此,有必要核實孩子是否理解這個消息的含義。一旦孩子接受了親人亡故的現實,他就開始度過哀痛。
當你告訴孩子親人亡故的消息時,你要讓孩子知道,你確實在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讓他感受到你在說,“我在你身
旁,你并不孤單。”經歷哀痛的孩子常常會感到孤單,他們會擔心自己被遺棄,擔心自己從此一直孤零零的。因此,如果此時有人在身邊關切地陪伴他,他會得到很大的心理安慰。讓孩子坐在你的膝上,也可以與他并肩而坐,輕輕地摟著他,輕柔地撫摩他的頭、臉或肩,他會感到有人保護自己。但是要特別尊重孩子的習慣和性別邊界,否則適得其反。
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告訴孩子死訊呢?這要看孩子的年齡、成熟程度,及其與死者的關系。一般來說,把死訊與最近發生的事聯系起來做個鋪墊,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死亡是自然發生的。比如,“你知道,奶奶一直住在醫院,她不得不做手術。由于她的年齡很大,身體太虛弱,她沒有醒過來。今天早上,她死了。”然后,就此打住。
孩子聽了這些話,可能會哭,可能會問一些問題,可能會說出自己的感覺,也可能完全無動于衷。但是,你不能將此解釋為漠不關心,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他們很難拒絕接受真實信息,很難否認這些真實信息對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影響。
要給孩子的反應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逼迫他。這樣,你就能確定自己下一步做什么才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一定要鼓勵孩子說話。如果孩子說他已經知道某人死了,就要證實他所說的真實的部分,同時還要澄清他的誤解。讓孩子有機會證實和相信自己對生活的判斷力。
將死訊與孩子的心理感覺或身體感覺聯系起來,是告訴小小孩壞消息的好辦法。
因為幼兒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理智來理解生活的。你可以說,“當你媽媽到幼兒園接你回家的時候,你可能感到媽媽哭過……”“當醫院來電話的時候,我猜你就感到奶奶的情況不妙。”“有時,當人不安的時候,會感到心里七上八下的,好像有很多疙瘩解不開,可能就像你現在的感覺。你現在的感覺是這樣嗎?”
不僅如此,在告知孩子死訊的同時,還要讓他們知道,這個消息將使他們的生活發生哪些變化。讓孩子知道正在發生什么,將減輕緊張。
為了幫助孩子從喪親的心理創傷中康復,你需要在孩子知道死訊之后,以關愛和理解的態度,用足夠的時間仔細傾聽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并在安全的氣氛中誠實地回答這些問題。
讓孩子知道,由于疾病和事故是無法預料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死亡也是
不可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這樣的認識有時可以緩解孩子的內心緊張,減輕孩子對親人亡故的內疚感和責任感。其實,孩子在自己幼小的生命中已經經歷了無數次離別,比如斷奶、生病、父母出差、離開父母住在親戚家、第一次上幼兒園、轉學、因搬家失去朋友……讓處于哀傷中的孩子回憶起這些離別的經歷和感受,有助于使他相信,死亡是一種終極別離,他必然要再次經歷痛苦的心靈歷程,并學習與這種終極別離握手言和。盡管這很難,但他會挺過來,會度過這段艱難歲月。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艱難的成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