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立新
假如你有個自認為很聰明的兒子,每天一副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在話下的神情,你該怎么辦?與其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大道理,不如仔細想一想,也許孩子
讀完這位母親的來信,一個豪情萬丈、神氣活現的小男孩躍然紙上,怎么看都讓人喜歡,怎么想也覺得與母親所擔心的“狂妄自大”風馬牛不相及。
不過,像這種精力充沛、要強好勝的孩子,該給他怎樣的教育和引導?這位母親倒是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是給他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嗎?或者像這位母親教育他的“不能隨口說大話,世上沒有超人,也沒有萬能博士。只有肯動腦筋,并且要踏實、認真才會學到很多東西”。所有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是正確的,但對于一個只有7歲的小男孩來說,恐怕是有點大而無當。
“說教”好像一直是父母們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幾乎每個人都是在父母、師長、領導的諄諄教誨中長大成人的。如今輪到我們自己也做父母時,試著回想一下說教的內容,才發現多半早已朦朧飄渺甚至煙消云散了。真正能夠記住并且“受益”的,使得“說教”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其實往往是生活的教育,實際的教育。一次闖禍的后果,一項耗盡心力的任務,一個開心的聚會,一回快樂的出游……每每讓人刻骨銘心,而“說教”往往也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
才會被記住、被品味。
一句“那有什么了不起”,源自兒童的幼稚和天真,實在是因為他完全不知道個中的深淺與奧妙。媽媽要是幫助他將豪氣投入到“實戰”中,讓他去嘗試、去實踐,去失敗、去成功,他自然會從生活中學到你所希望他懂得的東西。他不是聲稱能贏過芮乃偉、李昌鎬嗎?作為父母,一定要夸他有志氣,然后問他怎么去贏?建議他先爭取資格,起碼能夠戰勝自己的老師吧?要不然就算你下戰書,芮乃偉和李昌鎬也未必有功夫搭理你呀!如果孩子真有這個決心,不妨幫他制定個作戰計劃:比如:先在一二年內戰勝自己的五段老師,可能他認為根本用不了這么久,一二個月足矣,就依著他。只不過要時時提醒他自己制定的時間表。無論計劃能否完全兌現,孩子的收益是絕對的:成功,其中經歷的艱辛會讓他體驗到付出與獲得的含義;失敗,也會升華他對于成功與進步的感悟。其實這道理對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對這樣的小男孩可能更加珍貴。
說教里面大有學問。比如,對于小男孩那個“什么人什么都知道?什么懂得最多”的問題,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觸的博士不少,不過據我對他們的了解,倒是有一多半不會像這位母親那樣應付一句:“博士?!币苍S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受柏拉圖精神—“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的影響,他們可能會問孩子:你是說對什么知道得最多?物理、化學、詩歌還是足球?他們也可能會告訴孩子:你可以去看看百科全書,你也可以去翻翻這方面的雜志。他們更會告訴孩子:就算是某方面最權威的專家,也只是了解目前這項學科發展所達到的水平。他們還會告訴孩子,在任何一個領域都還有許許多多未解之謎,說不定將來你能找到答案。你如果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今后爸爸媽媽可以幫助你注意這方面的資料。也可以鼓勵他到網絡上去找一找有關信息。他們更可能就自己所知與孩子認真地討論,用平等對話的方式談談自己的意見。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博士”父母可能還會伴著電視新聞順便給孩子講講基因工程的新發現,看著東芝動物樂園和他談談生命起源之謎,乘車外出時讓他琢磨一下汽車原理,在海邊度假時考考他潮漲潮落的原因……對于自然與社會的博大神奇的好奇,將在潛移默化中演變為長久不懈的求知欲望和源源不絕的學習動機。
羅嗦至此,忽然想到,千萬別把手段當做目的。如果文中的這位家長如法炮制,同時滿腦子想的是要殺殺兒子的威風和神氣,結果讓小男孩變得“虛懷若谷”、唯唯諾諾,或者干脆覺得自己就是一只沒見過世面的小小井底之蛙,那將真是一種悲哀,還不如干脆什么也別做。所以,分寸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那位憂心忡忡的母親實在不必過慮,要知道多少母親會羨慕她有這樣一個雄赳赳的兒子!雖然說氣質類型無好壞之分,畢竟開朗自信、敢做敢為的孩子在發展上有獨具的優勢。放手讓生活去磨煉他吧,他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圖/楊格責任編輯/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