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怗
隨著各種電器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個“隱形殺手”也隨之向人們悄悄逼近,它就是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的電磁波污染。電磁披污染危害健康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電磁波污染是一種高科技污染,它無色、無味、無形。
電磁波輻射——現代人的憂慮
最近,國家環保局電磁波輻射環境影響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趙玉峰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近幾十年來,隨著各種電器的普及,電話、手機、微波爐、電子計算機、通訊衛星、高壓輸電網和一些醫用設備等,都以每年幾倍或幾十倍的速度劇增,由此帶來的電磁波輻射越來越多地對人體健康及勞動安全等產生嚴重威脅。電磁波對人類健康的直接危害,表現在使人頭痛,視力減弱,破壞生殖系統功能,加速皮膚老化,引發糖尿病、白血病和腦腫瘤等方面,有的還會導致孕婦流產或胎兒畸形。
美國一份調查研究表明,經常玩電子游戲機,使用電熱毯和其他加熱器的孩子,白細胞量普遍比常人要高,誘發疾病的概率也大。目前,美國每個居民每天所接受電磁波輻射的強度比自然界電磁波輻射的強度大兩億倍以上。聯合國已把電磁波污染確認為繼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并將其列為人類環境治理的重要項目。
電磁波輻射除了危害人體健康外,還會干擾電子儀器、儀表和其他通訊設備及電腦的正常工作,甚至導致導彈制導系統失控等,造成難以估算的損失。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勞動衛生與職業病研究室主任李天麟教授對記者說,由于與我們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電磁波輻射源離人體較近,比如手機的天線緊挨著人的頭部,間距很小,因此在工作過程中會形成強輻射,構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電磁波輻射對飛機飛行安全的影響近年正在加劇,在飛機上收聽廣播、玩電腦或打手機等都有可能影響飛機的空中安全,造成人員傷亡。近幾年國際上每年都發生20多起由于電磁波干擾造成的飛行事故和險情,而且在已發生的空難中不排除這方面的因素。
手機的電磁波污染有多大?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近日公布的手機電磁波輻射試驗結果表明,市場上銷售的11款手機,在最大發射功率(2瓦)下,電磁波輻射量嚴重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目前也對市場上銷售的31種牌號的手機電磁波輻射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電磁波輻射量也嚴重超標。
雖然目前國內外對使用手機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說法不一,但是北方交通大學、國家環保局電磁波輻射環境影響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蔣忠涌教授,在前不久研究出的“手機對人體的電磁影響”成果中表明,手機的電磁波輻射量,有一半被人體吸收,其中1/4被人腦吸收。在模擬汽車中使用手機時由于受電磁波的反射和折射現象的影響,手機周圍的電磁波輻射強度約是在空曠地帶的4~5倍。在人體各器官中頭部受電磁場危害最大,特別是眼睛受害最大,這是因為眼睛中血管較少,散熱性較差,而眼睛內部水分含量多,對電磁波吸收能力較強所致。據調查,長期使用手機的人。經常會出現頭暈、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耳部出現紅斑等癥狀。當高頻(微波)電磁波輻射量超過某界限值時,會引起神經和精神系統紊亂性疾病,如緊張、失眠、頭痛和全身無力等。
為此,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手機用戶,手機呼出時與網絡最初取得聯系的幾秒鐘內電磁波輻射量最大,這時最好不要立即將手機貼耳接聽;最好使用分離耳機和分離話筒;信號不好的地方要拉出天線,以降低電磁波輻射強度;減少手機的通話時間,有電話機在身旁時,盡量不要使用手機。
據了解,我國曾正式頒布了《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微波輻射作業衛生標準》、《電磁波輻射防護規定》等。但是,這些標準均是針對連續波的輻射而定的,對于手機間斷輻射沒有制定標準,因而造成這一領域無人監管的現狀。對此,中國消協呼吁政府主管部門加快制定手機電磁波輻射的安全標準,國內外手機生產廠家應積極開發生產適應消費者使用的綠色手機。
微波爐有沒有電磁波污染?
當我們在購買帶有電磁波輻射的家電產品時,一定要慎重選擇。已購買的微波爐是否有微波泄漏,可以用一根熒光燈管,在開啟后的微波爐門旁移動,熒光燈管發出亮光,則說明這臺微波爐有電磁波輻射污染,必須堅決淘汰。
專業人士建議,消費者既不要對微波爐的電磁波輻射置之不理,也不要過分緊張,只要合理選擇,使用防護得當,就可以充分享受高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根據微波爐的工作原理,微波泄漏只可能發生在門的周圍,而且微波輻射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衰減。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微波爐基本上能夠把微波泄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內,尤其是一些名牌產品已達到了國家標準。所以,名牌產品應是消費者的明智選擇。
如何防止“電磁波污染”?
電磁波輻射對環境污染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預防和減少電磁波輻射對環境污染的辦法,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一些商家也瞄準機會,開發了系列防電磁波輻射的產品,如防磁片、貼聽筒、貼天線、防輻射功能服等。這些產品是否有效?電磁波污染能否預防,讓我們再來聽聽主管部門官員及專家們的解釋。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勞動衛生與職業病研究室主任李天麟教授認為,電磁波輻射對人們的影響雖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可怕,我們可適當做些預防工作,以減少電磁波輻射的影響。比如,遠距離操作、屏蔽、限制工作時間、增加身體抵抗力等;也可采取間接預防辦法,通過藥物進行調理,如經常補充糖類、蛋白質及維生素等物質,保證一定熱能,調節食物口感等。當然,還可以通過戴電腦防護鏡,穿防電磁波輻射功能服等進行預防。最近有關專家和企業研究開發的集抗靜電、防輻射、殺菌保潔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服裝,從鑒定結果來看還是比較理想的,如果產品能始終保持專家評審的標準,其市場前景是很廣闊的。前一段時間,有關手機的防磁片、貼天線等廣告吹得神乎其神,產品抽查結果有90%是不合格,甚至無效。因此,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環保產品廣告宣傳的管理,并制定相應功能標準,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稱心。
國家環保局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司的張志剛說,電磁波是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利又有害,雷達、無線通訊、廣播、電視等都是社會發展必要的先進設施,社會經濟越發達,電磁波輻射強度也越高。但因為電磁波輻射本身不能控制,在發射過程中對環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采取相應技術及管理措施,盡量避開電磁波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體的危害。凡是符合國家環保局《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中規定的標準而建立的發射站,其發射的電磁波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我國規定的電磁波發射安全系數比聯合國規定的標準還要高。
張志剛認為,目前最讓人擔憂的是有些建設單位不按有關規定執行,經常繞開環保部門審批立項,自行施工建設一些手機發射站等,電磁波輻射量往往超標,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引起許多糾紛。為了加強電磁波輻射安全管理,有必要對電磁波輻射安全進行立法。以法律來約束建設單位的違規行為。廣大居民應正確認識電磁波輻射的利弊,既不能漠不關心,也不要過于恐懼,要以權威部門檢測的數據和結果為依據,如果發射站安全系數達到標準,就根本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專家們建議,為了預防電磁波輻射,首先應在工業用電源周圍劃出防護帶。通常高壓2萬伏時,輸電線路兩側各20米之內應為防護帶;高壓為12萬伏時,防護帶寬度應延伸至30米;40萬伏時40米;73.5萬伏時則應為50米。其次,要給長期住在高壓輸電線附近的居民定出安全標準。電場強度不得超過5000伏/米,磁場強度應小于0.1微米特斯拉。當工作人員在40~73.5萬伏高壓線周圍工作時,其正處于電壓強度1萬伏/米以上電磁場作用區內,工作人員在頻率50赫茲、電壓1萬伏/米電場中停留的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如果電壓達2萬伏以上時,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另外,專家們還提醒在高強度電磁波輻射區域內,工作人員最好穿上特種防輻射功能服,減少電磁波輻射的影響。
防患于未然,現代都市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只要努力為之,才能在擁有高質量生活內涵的同時,保證身體健康。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