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仲龍
2000年8月初,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制定了《關于實行病人選擇醫生促進醫療機構內部改革的意見》。不久,衛生部醫政司吳明江司長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宣布,全國城鎮醫療機構將全面實行“病人選擇醫生”的制度。
病人選擇醫生,體現了對病人自主權的尊重,病人可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自己最信任、最滿意的醫生看病,這有利于調動病人的主動性,并且使醫生真正有了緊迫感,增強醫生的責任感,從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也有利于建立和諧、密切合作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之間的矛盾。
但是,病人自己挑選醫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簡單。
兩位病人選擇醫生的經歷
4年前,一位同事右上腹部經常疼痛,特別是吃了油膩的食物,用不了一會兒功夫就疼得大氣不敢出,連腰都直不起來。請醫生檢查,診斷是“膽結石”,建議手術治療,取出膽囊中的那塊石頭。
提起手術,病人先膽怯起來,原來他平生最怕的就是開刀。后來聽說中藥可以排石,但是像他膽囊中的那塊石頭,“排石湯”并不能解決問題。病人不甘心,再詳細了解,說還有不開刀的手術方法,即用腹腔鏡取石,只要在腹部切開兩個1厘米長的小口子,插進腹腔鏡就能取出結石。于是他選擇了腹腔鏡手術。
但是,請誰主刀手術,也就是選擇哪一位醫生為他開刀,讓他犯了難。他的合同醫院,沒有擅長用腹腔鏡開刀的醫生,因為當時在北京,腹腔鏡手術是一項新技術,雖說許多醫院都開展起來了,但是說不清楚哪一位醫生最內行。盡管有些醫生是主任醫師,或是教授,但是對于腹腔鏡都是剛開始接觸。
這時有人給他介紹說某醫院有一位剛從國外回來的醫生,年紀較輕,只有三十五六歲,論職稱只是主治醫師,在高手云集的北京,這位醫生毫無名氣可言。但是他在國外主修的就是腹腔鏡,而且已經做過300多例腹腔鏡手術,這在當時的北京,可謂“鳳毛麟角”。于是病人毅然選擇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大夫”。果然,這位年輕醫生身手不凡,只用了三四十分鐘,就將膽石順利摘除下來,手術中出血極少,術后恢復得也相當好。直到今天,他仍然念念不忘那位年輕醫生。
這事要是攤在你身上,讓你挑醫生,眼前有教授、主任醫師,還有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還有那位有真才實學的主治醫師,你挑選哪一位?
再說另一位病人就醫的經過。病人來自安徽,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視網膜病變。病人認識北京的一位醫生朋友,于是托他幫忙,在同仁醫院掛個專家號,而且最好是眼科主任的號。同仁醫院是北京最有名的眼科醫院,曾經出過幾位眼科名醫。他的要求使這位醫生朋友很為難,醫生朋友對他說,第一,同仁醫院的號太難掛,有的病人排隊等候整整一個晚上,還掛不上號。其他醫院的行不行?第二,看眼底視網膜病的醫生,協和醫院眼科某教授名氣相當大,是這方面的權威。病人卻一口回絕,說:“我從安徽千里迢迢慕名而來,就是沖著同仁醫院的牌子才來的。”
于是醫生朋友托了不少朋友,才掛到同仁醫院的那位眼科主任的號。主任聽病人介紹完病情,說,同仁醫院的眼科醫生各有專攻,有的擅長角膜病,有的擅長晶體病,有的擅長眼肌病,有的擅長視網膜病等,最后建議病人找一位副教授診治。那位副教授的號也同樣難掛。這位病人哪里知道眼科專業還分得這么細,他以為只要是同仁醫院的眼科主任就是“全能”。
看得出來,這位病人選擇醫生非常盲目。
選擇一位適合自己的醫生
在市場上購買商品。需要具有一定的商品知識,才不至于上當受騙,這可讓許多消費者有些為難,比如你去買彩電,只能挑挑外形、顏色是否中意,價錢是否能夠接受,至于其他則無法料定。于是,只能靠品牌、靠售后服務來確定自己購買哪一種牌號為好。
這次讓你自己選擇醫生,可比買東西難多了,因為你需要為自己的健康尋找一位“守護神”。
讓病人選擇醫生,前提條件是醫生的信息要公開。
允許病人選擇醫生,醫院會將醫生的照片掛出來,每位醫生的姓名、職稱、技術專長、學術兼職、科研成果及出診時間均清清楚楚展示在病人面前。有的醫院還有電腦查詢系統,病人只要會操作,每位醫生的材料就會盡收眼底。所以,去醫院診病或接受治療,要先留意這些有關情況的介紹。
選擇醫生前,要對自己的病有所了解。
病人應當知道的是,大醫院雖然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但是科內還分專科。比如內科有呼吸、消化、心血管、腎病、泌尿、神經、血液、內分泌、風濕等??啤H绻麑ψ约核嫉募膊∏闆r一無所知,就難以選擇對口的醫生進行診治。
有一位病人患了癌癥,到某綜合醫院就診,那所醫院沒有腫瘤科。診斷明確了,內科醫生說,這病最好用化療,吃藥就能治好;外科醫生說,還是手術牢靠,一刀下去,病根就除掉了;而放射科醫生說,這病放療最適合,既無化療的副作用,又無手術的后遺癥。面對3個科室說的3種選擇,病人犯難了,該聽哪位醫生的?如果病人有些醫學常識,并且請信得過的醫生朋友指點一下,就會做出最佳選擇。其實,病人當初就應該去腫瘤醫院就診。
有一位病人患偏頭痛,本來應當去神經內科檢查,他卻懷疑自己長了腦瘤,非要去腫瘤科不可,分診的護士再三勸說,病人也聽不進去。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初診病人身上。如果醫院有導醫人員,病人不妨參考一下他們的意見。
大病、小病、常見病、疑難病都掛專家號,并非最佳選擇。
一般人聽到可以自己選擇醫生的消息后,往往覺得無非像現在掛專家號一樣。其實也不盡然。
病有大小、輕重、緩急之分,醫生也有年資、職稱、醫療水平高低之別。你要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相應的醫生診治,大可不必大病小病一律找專家。
比如,平常的感冒咳嗽或頭痛腦熱,在門診掛普通號即可,如果你非要花300元錢掛一個院士的號,豈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即使是肺結核、肝炎、消化道潰瘍、糖尿病等看似不輕的病,其實也是常見病、多發病。這些病的病因清楚、診斷明確、治療有方,一般醫生都比較熟悉,一旦確診后請普通醫生治療即可。
而真正需要請專家會診檢查的,多是疑難雜癥。醫院里的專家數量有限。病人選醫生,最容易將所選的醫生集中在幾個人身上,尤其是名醫院里的名醫。所以,他們的號相當難掛,將來可能會更難掛。如果選擇專家需要等待,急于看病的患者可以先選其他醫生看,然后再等專家看。也可在選擇專家之前先做好基礎檢查。該查的項目查過后再請專家會診確定。
另外,掛專家號的病人多,醫生往往應接不暇。即使限號,醫生也相當勞累,精力過一段時間就會不支,在精神和體力都長期疲憊的狀態下,專家難免也會存在疏漏或不盡人意的地方。所以,對醫院限號的措施應當理解。如果投有掛上專家的號,最好還是在醫院導醫人員的幫助下,再選擇另一位醫生。
年輕醫生同樣有作為。
“姜是老的辣”,醫生也是有經驗的老醫生好,這是人們多年從看病中得出的結論。這話沒有錯,老醫生經驗多,態度好,一般受到病人的歡迎。碩士、博士這些高學歷的醫生也往往受到病人的青睞。而那些年輕的住院醫師,經常會受到冷落。
其實,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比如做一般的外科手術,年輕醫生做得多,經驗也豐富。相比之下,那些老醫生對于常見手術多年未做,反而可能生疏了。年輕醫生手腳利索,眼睛好使,讓他們做手術盡可以放心;比如做闌尾切除手術,非花高價“點名手術”請主任醫師做,就不值得了。
有博士學位的醫生經常受到歡迎,但是病人很少了解,有些博士的臨床經驗甚少,甚至不如一般同年齡的住院醫師。他們一起從醫學院畢業,后者在臨床摸打滾爬了六七年,而那些博士卻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選課題,做論文,很少接觸更多的病人,基本功反而不扎實。所以,有的外科博士手術并不一定“老到”。選擇醫生時,也要考慮醫生的經驗因素。
病人選擇醫生,經濟因素不得不考慮。
選擇醫生時。不同級別醫生的診療費也不相同。在北京,各大醫院有特需專家會診和專家門診兩類。他們的診費相對較高。如請院士級的醫生診病,掛號費需要300元;請名醫診病,掛號費也需200元;主任醫師專家號,目前還為10元;點名手術時收費并不菲。這些費用一般都是自費,在選擇醫生時應當考慮。
如果沒有必要。大可不必把眼睛死死盯在專家身上。只要是專科醫生,即使是普通醫生,一般也會滿足病人的需要。當然,疑難病的診治則另當別論了。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