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出現的那天起,斷頭臺便成了死亡與恐怖的象征。那高4.5米的支柱和7公斤重的大鍘刀散發著陰森可怕的氣息,被判死刑的人從這里走上他們的不歸路
斷頭臺的歷史開始很早,在法國大革命以前,甚至在公元1300年前,德國、英國和意大利就曾經使用過,但這一點已經無據可查了。現在人們說起斷頭臺,更多的是把它和法國聯系起來,因為斷頭臺備受青睞、一步步走向它的頂峰時期,是從18世紀的法國開始的
1789年10月10日,在法國議會討論有關刑事法庭問題的第二天,年輕的大學教授兼醫生約瑟夫·伊尼亞斯·吉約坦遞交了一份發言,提出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應該建立一種沒有痛苦的斷頭裝置
12月1日,吉約坦在議會再次提出他的死刑裝置,他說:“先生們,用我的裝置,我能將你們的頭一眨眼就割下,而你們卻沒有痛苦。”“機械閃電般落下,頭飛了起來,血濺了出來,人已經死了!”盡管這場生動的表白在今天看來仍不免充滿血腥氣,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文明和進步。當時處死犯人主要靠絞刑、火刑、溺刑和磔刑。特別是后者,將死刑犯與朝著四個方向狂奔的馬綁在一起,讓他在撕心裂肺的叫喊聲中被扯成碎片,令人慘不忍睹。據說,吉約坦的母親就是因為受了這種叫聲的驚嚇而早產生下他的
把吉約坦的設想變成現實的是外科學院的路易博士和一位琴鍵制造家施密特。提案通過后,路易博士開始了精心設計,施密特更是熱情高漲,一個星期便制作完成了。兩根高14法尺的支柱上鑲著一條金屬橫梁,用來固定鍘刀,刀刃成45度角,便于快速切斷骨頭
他們先拿活羊、然后用尸體做試驗,很成功。1792年4月25日,斷頭臺豎立在格雷伏廣場,并順利砍下了一個強盜的頭顱。從此一發不可收,斷頭臺成了法國最重要的死刑方式。國王路易十六因叛國罪被斬于此,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袖羅伯斯庇爾、丹東也喋血斷頭臺。據統計,從1792年到廢除死刑的1981年,近兩個世紀里,斷頭臺共切下了8000到1萬個人頭
法國人對斷頭臺是如此迷戀:商店把它當作招牌;數不清的小裝飾品都用斷頭臺的場面修飾;法院脆出售斷頭臺小模型。死刑成了人們舉辦盛宴和晚會的借口,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廣場觀看人頭落地,在嗜血心理得到滿足后,他們就肆無忌憚地徹夜狂歡。一些國家的民間信仰認為,喝罪犯的血可以治好許多病,所以總有不少病人和體弱者圍在斷頭臺邊。路易十六被斬首后,運尸體的馬車翻了,頭滾了出來。人們立刻擁上去,用手帕、衣服和紙去吸受刑者的血。有人嘗了一下,感到他們死去國王的血非常咸。享利二世被處死后,許多士兵搶著喝他的血,以期獲得“一個偉大心靈的品德、力量和魄力”
為了避免這種過度混亂,法國當局1939年6月24日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不再公開執行死刑。從此受刑人可以躲過不必要的污辱,在寂靜和肅穆中獨自走向死亡
盡管當年吉約坦醫生把他的設想吹噓得天衣無縫,但事實證明,斷頭臺不可能完美無瑕。有時,鍘刀要落下幾次才能將人頭砍下,還有一次,因為受刑者的掙扎,劊子手被切斷了3根手指。當然,這些屬于技術和受刑人的問題還好解決,有一個爭論多年還無法回答的問題是:被斬首時受刑者的頭是否馬上死去?這是由學者提出的問題。為此有人專門做了試驗:對著砍下的頭顱用一根針刺進斷開的脊髓,受刑者立刻閉上眼睛,臉上現出痛苦的表情。雖然這只持續了幾秒鐘,似乎已經表明:斷了的頭還活著。關于這一點,幾世紀以來人們爭論不休,始終沒有統一答案。不要說給它一個完美的解釋,單是想到活著的斷頭,就夠叫人毛骨悚然的了
如今,斷頭臺靜靜地躺在巴黎博物館里,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了。但是,它經歷的光榮與血腥卻不會被人遺忘,在人類懲罰罪惡的死刑史上,斷頭臺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是一座不可忽視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