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一個農夫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東北方30英里處的卡武挖到一個陶土人頭塑像,便賣給一個旅行的骨董交易商,得款30美元,相當于他賣地瓜兩個月的收入。消息傳開,當地遂掀起一股挖寶狂潮。短短幾個月內,卡武就涌進兩千多人
長久以來,非洲人被奴隸販子販賣,野獸被偷獵者捕殺,礦產被開礦者開采,如今文化遺產又開始遭到掠奪。在整個非洲大陸,藝術品從博物館、大學,甚至直接從土地下遭到掠奪。大部分藝術品,如陶制品、石像、銅制品、木制品等,不斷出現在歐美國家。收藏家認為,16世紀貝南銅器手工之精美,連同期的歐洲藝術品也無法望其項背。挖掘者最希望挖到的寶物就是卡武的人像。卡武人像的特色是外形抽象,眼睛呈現三角形,很像公元前500年到公元200年間在阿爾及利亞中部十分興盛的諾克文化遺物
在盜寶聲中,受害最大的是阿爾及利亞。20年來阿爾及利亞的博物館被盜取的珍品不計其數。1994年阿爾及利亞一所國立博物館在內外勾結之下遭人侵入,整整有11個展柜被人撬開。被盜取的寶物,包括十二、十三世紀最著名的陶像和銅制品。由于都沒有投保,損失在兩億美元之多。而那已是該博物館第三度遭竊
有些國家試圖規范這類骨董的銷售,于是國際博物館委員會特別公布了一張清單,將特別容易遭盜賣的非洲骨董臚列其中,可惜成效不彰。國際刑警組織估計,世界各地非法的文化財產交易每年高達45億美元,比10年前的10億美元高出不知多少。在黑市交易中,非洲藝術品交易額約占10%,且所占比率正日漸上升
因為西方國家對非洲骨董一天比一天熱中,導致許多非洲藝術品慘遭破壞。馬里有許多考古地點都已遭到掠奪;埃塞俄比亞也在致力保護最古老的古跡和中世紀的手稿。從1970年至今,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非法交易分子已偷走無數的墓碑
1991年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發戰事,第一批受害者之一就是國立博物館。幾個星期后,國立博物館的許多藝術品,包括古埃及陶器,即在鄰近的肯尼亞拍賣
非法交易的不義之財,觀光客充其量只能分一杯羹。最好的骨董往往落在歐洲、美國和南非的交易商手中。他們只要填張訂單,骨董即唾手可得。拉格斯骨董交易商伊迪·朱納最近就使用一份發自“阿爾及利亞博物館暨紀念館委員會”的信,將一箱藝術品交付航空公司托運至阿姆斯特丹。他說:“海關人員只檢查毒品,我因為握有信件,所以沒事。我們的政府當然不準許這種事。但我們藝廊的所有人只要告訴海關人員我們正在舉辦非洲文化展,照樣可以將東西運出來。”非洲骨董非法交易方興未艾,原因之一就是貧窮。許多村民因為改信伊斯蘭教或基督教,不再擁抱祖先的偶像。他們在養家糊口惟恐不及之余,根本不會再珍惜祖先的偶像。小學教師沙拉說:“他們出賣祖先偶像不就是因為需要錢嗎?”政治動亂更為骨董非法交易推波助瀾。和索馬里一樣,剛果共和國幾年來飽經戰火,許多博物館幾乎被掠奪一空。主管骨董非法交易的國際常委會主委阿班古說:“對于長期拿不到薪水、整天餓著肚子的士兵而言,還有什么東西不能賣?而對于匯藏藝術品的人士而言,秩序蕩然無存的地區恰如天堂。”
[譯自美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