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于40多年前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盡管當局一直把英語列為必修語言,但同時又鼓吹全球化是另類經濟殖民主義。在這種宣傳下,不少人重馬來語而輕英語,使馬來西亞新一代的英語水平日益下降。
馬來西亞去年有40%的高中學生在全國英語考試中不及格,令各界人士意識到新一代英語水平下降的嚴重性。馬國各大報刊的頭條,以及讀者來函均重點討論學生的英語水平問題。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也在新年文告中,警告國民若不學好英語,便無法在新經濟市場立足。他指出:“我們與其他國家的接觸愈來愈密切。我們不能到了別的國家仍說自己的語言,因為沒有人會學習馬來語來了解我們。”
馬來西亞社會不少輿論亦有相同見解,認為印度的資訊科技發展能超越馬來西亞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是因為印度人能講寫流利英語。事實上,馬來西亞人英語水平的下降,除了民族主義作祟之外,還與教育制度失敗有關。
不少教育專家都把英語水平下降,歸咎于教師培訓不足及鄉郊缺乏教師,但“馬來西亞教師工會”批評說,60%的校長本身英語水平不高,為師生立下壞榜樣。
此外,馬來西亞當局雖然將英語列為必修科目,但學生英語科不及格仍可畢業,令英語逐漸不受重視。為了增強畢業生的優勢,不少私立學校已轉用英語為教學語言。
該教師工會的主席蘇布拉馬尼亞姆指出:“在資訊科技的侵略下,馬來西亞正急切需要一群熟悉英語的勞動人口。”有教育界人士建議,學校應引入英文專業術語,讓學生可以掌握科學及數學的實用詞匯。政府亦可鼓勵退休教師重執教鞭,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
不過,對于馬哈蒂爾來說,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的最大阻力,還是來自一批民族主義者。他批評民族主義者只會令“學生以為,要是他們學習英語,便是不愛國,不支持馬來語”。
支持馬來語的人士卻批評,馬哈蒂爾企圖把英語學習政治化。馬來西亞反對黨聯盟指出,他們從沒有打擊英語,“若英語水平真的下降,這是由于這體制背后的人領導失敗”。 (蘋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