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世界,網站泛濫,要想脫穎而出,套句時髦話說,你得夠“酷”。比如說,徹底顛覆新聞理論,再比如說,打造全新的好萊塢,一句話,你出奇方可制勝。
Icebox.com:打造全新“好萊塢”
史蒂夫·斯坦福是網站的創始人之一兼執行官,他在為經紀業巨擘ICM公司創辦新媒體集團期間,摸索到馳騁網絡的門徑。他就是在那兒領悟到,網絡可以為那些打不進電視臺或電影圈的腳本提供理想的育成園地。于是,斯坦福和三名資深制作人聯手,在2000年3月推出“冰箱”網站(Icebox.com,首先推出五部卡通影片。
“冰箱”大大利用了網絡的特長。它可以在幾個月之內就讓一個節目開播,而同類節目在電視臺需要拖上一年多時間。它每分鐘的節目成本約7000美元,而電視臺節目則接近5萬美元。從它的節目內容可以看出,它敢于冒險,電視臺就不行。“冰箱”還有一項特色和電視臺不同:有一個場地供拍片新手展示作品,并有機會納入主網站。
“冰箱”去年大有斬獲,它把《星艦戰士》(《Starship Regulars》)賣給“秀場”電視臺(Showtime,《星艦戰士》也成為第一部從網絡躍上電視臺的電影。斯坦福認為,“冰箱”的成功關鍵在于利用網絡來打破好萊塢刻板的行事模式。斯坦福說:“電視臺老是說,這個收視率高,要如法炮制,‘冰箱’則是告訴創作者,放手做你們想做的節目。”

Phone.com:WAP從這里誕生
到2003年,手機的使用量至少有10億部。不過,你不必擔心那時手機鈴聲不絕于耳,拜亞蘭·羅斯曼所賜,并非每個陌生人都只是用手機通話,他還可用手機買賣股票、下載MP3音樂,或者和他的好朋友下棋。羅斯曼就是WAP(即無線應用協定)的幕后功臣。WAP聽起來沒什么了不起,可是它對網絡的未來卻無比重要。WAP制定了規章,把網絡的精華壓縮到你口袋里的諾基亞、愛立信或摩托羅拉中。
羅斯曼離開故鄉巴黎后,在斯坦福大學拿了企管碩士,為“蘋果”效力過,開過3家公司,還將其中一家賣給了ATT。不過,他走得最對的一步棋就是參加1994年在加州圣塔克拉拉舉行的無線會議。43歲的羅斯曼回憶道,會議中“沒有人在認真考慮無線上網,我想到了”。
于是他著手創立了“電話”網站(phone.com,并設制WAP。隨后幾年他四處說服無線服務供應商和“微軟”之類的公司簽約加入WAP標準。這些公司也別無選擇,因為當時正是網絡與手機的使用率狂飆之際,而WAP是市面上惟一的標準。不過,由于網上每一個軟件都得經過一番調整才能符合WAP標準,因此羅斯曼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Slashdot.org:新聞可以這樣做……
羅伯·馬爾達創立“斜線點”網站(Slashdot.org的時候,只不過是想在網上開辟一個空間,讓他和伙伴能暢談共同的愛好:電腦、Linux系統、科幻小說。馬爾達說:“當時沒有任何網站專營我想要的主題。”一切就是這樣開始的。到1997年“斜線點”正式推出時,網絡炙手可熱,電腦迷文化也成了時髦。如今,僅僅靠網迷口碑宣傳而沒有電視廣告,“斜線點”的會員還是達到了幾十萬人,每日上站瀏覽者遠超過100萬人次。
馬爾達大刀闊斧地把新聞的理念徹底分解,為網絡世代重建新聞的意義。“斜線點”的秘密武器就是網絡的集體創作力量。馬爾達和其他編輯不寫網站上的報道,而是由“斜點線”的讀者自行提供。因此馬爾達等于有龐大的“記者”陣容替他工作,所以,“斜點線”經常挖到主流媒體沒有的獨家消息。下面一例即可見一斑:“網景”決定將瀏覽器的程序碼公諸于世,這是1998年最重大的科技新聞之一,最先到場采訪的就是“斜線點”的記者。
馬爾達在“斜線點”首頁刊載他感興趣的報道。每則報道下面都附有一個留言板式的論壇,讀者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有時,還會有人找出消息來源,加以補充、擴大,再加上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的總和相當可觀:平均起來,“斜線點”的新聞每天會有多達5000則的評論。
“斜線點”的對象目前還是以高科技界人士為主,內容偏向技術性。不過,“斜線點”那種集體制作新聞的模式潛力無限。有朝一日,每一種專業新聞在網上可能都會有“斜線點”式的網站出現。
(摘自臺灣《時代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