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戰后非洲獨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進行歷史思考,不能忽略獨立后非洲國家的地理-政治布局。今日非洲302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其中約有1100萬平方公里為沙漠)分布著53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國家,其中面積約二三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二三百萬的國家有14個;面積小于16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七百萬的國家有5個。80年代初,有29個國家人口不足500萬,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財政收入略豐(南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津巴布韋等)。據統計,有47個國家財政收入的總和少于??松疽患业哪甓仁杖?470億美元)。小國寡民,資源貧乏,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收入拮據,是非洲大部分國家的特點。這樣的地理形狀和人口資源分布恰恰不是非洲國家自身歷史發展的結果,而是殖民主義的產物。它對非洲的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有難以克服的不利因素。
首先,19世紀末殖民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是根據強權分割原則,其走向完全不考慮現存的民族、人文因素和經濟區域分布,不少邊界線穿過早已存在的民族群體、酋長國、王國和國家,造成人為的分裂。許多所謂\"民族國家\"都是由文化、傳統、宗教各異,語言不同的群體混雜組成,使得許多居民流離失所,部族爭端不斷,流血沖突不止、造成長期的社會動亂,長期影響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形成,使社會生產力受阻,不能得到較快的發展。其次,條塊的人為分割造成自然資源的不均、經濟潛力相差懸殊。贊比亞、剛果、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加納、南非,或擁有銅礦、金礦,或擁有石油、可可,而一些國家如尼日爾、乍得、布基納法索、萊索托等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第三,造成眾多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計有馬里、尼日爾、乍得、中非、布基納法索、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萊索托、博茨瓦納、馬拉維等12國,加重了封閉性,嚴重影響海外貿易的發展。第四,邊界安全問題,有的國家如岡比亞、吉布提只與一兩國有邊界。有的國家如剛果則與10國相鄰。邊界糾紛、走私、難民問題不斷影響國家的安寧穩定。最后,許多國家幅員太小,很難積累必要的國家財富,一遇災荒,沒有調節余地,災民、難民蜂擁越出國界對鄰國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至今,仍有數以十萬計埃塞俄比亞難民滯留蘇丹。
非洲許多地區,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區,由于大陸地形地貌特征所形成的封閉性等原因,在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以前,大部分民族都沒有來得及形成民族國家。只有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地區的許多族體(部族)才有可能逐漸融合為近代的民族,才有可能建立起幅員廣大的民族國家。但是,歷史沒有給熱帶非洲提供這樣的機會,奴隸貿易和殖民主義占領中斷了正常的歷史發展過程。殖民主義列強將剛果人、索馬里人、芳人劃分到4個國家,沃洛夫人劃分到5個國家,豪薩人劃分到7個國家......在非洲幾乎沒有一條國家分界線是與民族的自然分界線,也就是語言的分界線相吻合。原本按其自身歷史的自然發展,有可能出現的幾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都沒有出現:如北部非洲在原奧斯曼帝國非洲疆域基礎上的講阿拉伯語的大國;在東部非洲出現講斯瓦希里語的黑人國家;在剛果河流域出現講剛果語的黑人大國;以及南部非洲講恩戈尼、茨瓦納語的黑人國家(如祖魯國)。因在殖民主義的瓜分、占領和統治之下,它們迅速失去或缺乏共同的歷史疆域,從而使市場經濟的發生和發展失去依托。
至于極為重要的共同的民族意識在非洲大部分國家都不是深厚有力的。因為民族意識是在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傳統、共同的歷史經歷以及共同的宗教信仰的基礎上長期形成的。殖民主義使非洲失去了培植它的空間和時間。而許多非洲殖民地的疆域是歐洲殖民者在大約100年前隨意劃分統轄范圍時劃定下來的,并不直接繼承早已存在的歷史疆域,而獨立后許多族體生活在既定的民族國家內,不是歷史自然發展的結果。這些族體的語言和文化傳統復雜紛繁,各有特色,他們在現在的國家領土上的相互交往,融合和感受同命運共呼吸的歷史經歷,時間都不長。所以,要在現今國界范圍內對國家領土產生認同,培植文化同質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深厚有力的民族意識,還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在這個時間的長河里,各國將發生許多引發社會動蕩的族體(部族)間抗衡、沖突乃至內戰等事件,應該看成是習以為常的,這都是成熟的民族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
非洲國家開展地區合作(如西非共同體、東非共同體、南部非洲共同體),已經證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單個國家小國寡民的弱點。通過地區合作使參加合作的民族國家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民族經濟體系,并最終實現\"非洲聯盟\",這是非洲國家擺脫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控制,逐步富裕起來,實現現代化的比較可行的正確途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