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1月,西漢姆聯隊經理哈里·雷得克納普稱,在他們即將買進日本后衛宮本恒靖的一個月里,已經在日本賣出了20萬件運動衫。實際結果是宮本沒來,雖然哈里·雷德克納普是開玩笑,不過許多記者都用他的話來證實1998年中田英壽進軍意甲的影響。
佩魯甲升入意甲后沒花費多少時間來發掘中田,并以200萬英鎊身價引進他。俱樂部的網址翻譯成日語并在一周內獲得100萬英鎊;俱樂部一個星期內在日本售出5萬件運動衫,通過因特網賣出1萬件運動衣,佩魯甲的旅游火爆起來,當地經濟也加速發展。中田也通過兩種途徑回報俱樂部:在34場聯賽中進10個球,使佩魯甲收入在1998—99賽季比前一年增長了89.8%。
在一個賽季后,中田以900萬英鎊賣到羅馬隊,這意味著佩魯甲在中場獲得了700萬英鎊的利潤。因為吃了一次“甜頭”,他們變得非常喜歡引進日本球員,目前正眼巴巴地等待新的“天才”。在等待的同時,這種“愛屋及烏”的情結還蔓延到亞洲其他國家球員身上。去年,佩魯甲又開拓了其他市場。安貞煥成為韓國進軍意甲第一人,中國的馬明宇和伊朗的卡里米也曾經成為他們的目標。
中田走到哪,就把金子帶到哪。羅馬俱樂部以中田的名字及號數的運動衫售出60萬件,收入500萬英鎊。日本到意大利的“中田旅游熱”已經形成,“旅游”包括旅行、住宿、到羅馬隊的訓練場觀看中田訓練及在奧林匹克體育場看比賽。到訓練場看訓練為何也成了旅游一部分?因為只有那時,旅游者才能看到他們的英雄在踢球,而在正式比賽時,中田很少首發上場,這使許多轉播羅馬比賽的轉播商大失所望。
通過球場四周的廣告,電視轉播可獲得額外的收入,特別像中國那樣人口眾多的國家。水晶宮與中國球星范志毅、孫繼海簽約,似乎正是著眼于此。
然而,水晶宮市場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奧汀說俱樂部與中國有線電視頻道的電視轉播并未“大賺”,水晶宮在中國曝光率最高的是在中國的網址及賣出的運動衫,所以只能說在中國變得“婦孺皆知”。
有水晶宮這個榜樣,另一些俱樂部如斯托克港也期望在中國樹立他們的品牌。他們與重要的俱樂部四川全興及第一個地方俱樂部武漢紅桃K簽訂了五年的合作交易協議。他們還把中國最優秀的后衛張恩華租借過去踢了幾個月的英甲聯賽,同樣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斯托克港在中國體育媒體上經常占據了一個版面。
斯托克港市場經理貝里斯說中國球員簽約對他的計劃并不重要,實際上,鑒于俱樂部工資結構和中國球員可能要求的“可怕”工資,他們只能“租借”一下。“為了電視轉播值得觀看,意味著我們必須在電視轉播上多做工作。”貝里斯說,“鑒于運動衫在英國的制造成本高,我們必須在中國制造。”
與中國情況相似,印度、印尼、孟加拉以及巴基斯坦除了人口多外,均有許多足球人才,一些歐洲俱樂部也正打著這些國家球星的主意,其算盤當然不言而喻了。黃友兵譯自英國《世界足球》